如果唐诗宋词受到前人格律限制,会不会达到应有高度?
格律规则应牢记,
灵活运用不拘泥。
若因格律碍佳句,
意趣从来位第一。
谢谢问题主邀请,在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先用红楼梦里林妹妹教导香菱如何做诗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后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正如一条脂批所说的,“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驰于海棠之社耳。”
书中说道:香菱搬进大观园,便央求宝钗:“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做诗罢。”世故的薛宝钗却要她先去从老太太起到各房走走。一心学做诗的香菱晚饭后情不自禁地往潇湘馆中来,拜林黛玉为师学习做诗。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采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听了深受启发,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诗句新奇为上。”黛玉又进一步指引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在我看来格律是一种规律,自有诗歌以来,它就自然诞生了,对于天才来说,他们会自然的跟规律契合或有所超越。不会拘泥不化,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规律,那是因为凡事需要打好基础,只是统筹规律的人更多是匠人或理论家,他们的优势在于总结,而不是发挥,喜欢墨守成规和在套路里出牌。
格律要不要我觉得不必讨论,没有格律来说这个就算不上古诗,但是如果条条框框非要限制于此,那么文字的魅力就会大大折扣,古人并不是排斥格律非要独辟蹊径,只是在格律的基础上,有合适的灵感就会让它尽情发挥,遵循格律不一定有好诗,但是好的旧体诗歌一定有它独特的韵味存在,这就是不必非要死搬硬套的去遵循那基础的藩篱。
而且如果说唐宋要受的限制,我认为不是在格律上,而是诗歌的风格上,正是因为初唐四杰一改六朝靡靡之音,颓废不堪,过于辞藻堆砌的态势,才有了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