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旧体诗词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於民间,流传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书写情怀,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於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著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著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於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丽的阶段。
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
你的理解是错的。
1.词、曲分别盛行于宋、元时代。
2.词、曲都有相对稳定的字数。但元曲,特别是其中的套曲,杂剧中,允许加入衬字,有时衬字甚至多余正字,这可能是你认为字数不固定的原因。
3.词、曲都有平仄。依古曲制,因南北不同,每个字的平仄律可能有些区别。曲中的“上、入”声有时通韵,但“去”声还是较严格的。
4.词、曲都依韵。词一般要求二、四、六句尾字押韵,曲往往句句尾字同韵。
5.单就曲而言,小令的格式因极少有衬字,感觉上更严格一些。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於民间,流传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书写情怀,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於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著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著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於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丽的阶段。
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
-
匿名2023-09-16 00:50:02让人感到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