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篆刻?
一、什么叫篆刻?
篆刻是一种篆书加雕刻的艺术,是我国人民独创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已有3700余年。篆刻(印章)最初的作用是凭信和权威的象征。
秦以前的篆刻称为玺,汉代称篆刻为印或章,后来又叫做图书、图章、戳记等。由于印章主要是用篆体文刻制而成,所以统称为篆刻。
篆刻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周秦、汉魏六朝和隋唐以后三个阶段。秦以前的古玺文字为籀文。秦代,籀书逐渐演变为篆书,印文也转用篆书。当时天子称玺,臣下称印。汉代的汉印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在秦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极其丰富的发展创造,在历史上最为突出。隋唐时期盛行大印,以至有的官印达三四寸之巨。多用朱文九叠文,隶书开始入印。
宋元以后,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等纷纷刻书画印,出现了书简印、收藏印、斋堂馆阁印等,进一步促进了印学的发展。从此,印章由实用走向艺术欣赏的殿堂。
明代以后,治印成风,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延续至今,篆刻仍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一门艺术。它以方寸画面、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毫壮飘逸和优美多变的万千气象,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篆刻可以刻哪些图案?
篆刻可入印的图案很多
动物、车马、生肖、龙凤、玄武四像、建筑、佛道造像等等。
甚至还有以梅、兰、竹、菊入印的。
三、书法钻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