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七次登上《人民文学》头条,重大主题创作如何“出圈” ...
《人民文学·头条》系列文集由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 出版方供图
“无论是《浦东史诗》聚焦人民城市的奋斗者,还是《革命者》浓墨重彩的红色文化书写,报告文学作家需要敏锐捕捉重大题材、聆听时代脉搏,同时也要以普通人的心灵去和受访者共鸣共振。纪实文学作品不止是新闻的延伸,它需要以文学的方式去讲述当下现场事件,打动普通人的心灵。”近年来,作家何建明大部分时间在上海,这位报告文学老兵自认“几乎每天都会被这座城市的人民在新时代征程所创造的奋斗史诗而感动、而激奋”。
从“上海书写”谈起,中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奋斗者的足迹,贯穿了何建明的写作生涯,是他笔下的“高光”主角。近十年来,他七次登上《人民文学》杂志头条,作品汇集成《人民文学·头条》系列文集由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全七册可视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真实记录与生动注解。主旋律叙事、重大主题创作的“出圈”密码是什么?今天在上海图书馆的分享会上,何建明坦言:作家要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挚情感,以饱满的激情,踏实的脚力,高扬的笔力,去书写现实与历史。
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人民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七十多年来与祖国同成长,坚守着文学大刊的时代担当和人民情怀。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刊发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文学轻骑兵——报告文学重新活跃在文坛,引领了一批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家的成长。
其中,何建明与《人民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介绍,《国家》《那山,那水》《大桥》《诗在远方》等作品都在杂志以当期头条刊发,涵盖了历史、外交、扶贫、生态建设、国家工程等重大主题、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引起热烈反响。“那些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的工程师,在抗疫一线默默付出的医护人员,在世界维护中国形象的外交人员……我没有理由不争分夺秒客观表现发生在时代各个角落的感人故事。”在这份朴素的感召下,何建明聚焦一系列热腾腾题材,为时代中可爱可敬人们留下生动的文学记录。
以上海题材作品为例,《革命者》《浦东史诗》《第一时间》《上海表情》从写作中所表达的时间来看,正体现了上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党诞生后的早期革命者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到上海作为改革开放中国之“窗口”“前沿”建设者的拼博奋斗,直到抗疫一线的城市治理水平的现代化,记录下城市进程与丰富表情。
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书写,也贯穿于近年刊登的头条作品中,有讲述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战役中经典篇章“闽宁协作”的《诗在远方》,有讲述港珠澳大桥建造过程的《大桥》,有讲述湖州安吉一村庄如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那山,那水》,有真实再现2011年中国政府组织的利比亚侨民大撤离全过程的《国家——二○一一·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等作品。
其中,2021年发表的《雨花台》献礼建党百年,正是《革命者》姐妹篇。书中讲述的如邓中夏、恽代英、侯绍裘、丁香等先辈,都是当年在上海滩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浴血奋斗、后英勇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的革命英烈故事。从这些主题创作中不难发现,正是作家以深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抹去灰尘,将一个个“人”从岁月褶皱处打捞出来,从而让更多读者在文学中重返历史现场、见证英雄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