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太湖文学奖“含金量”十足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1月9日上午,“2019—2020年度太湖文学奖”颁奖仪式举行,高仲泰的纪实文学《荣毅仁的前半生》以及王学芯诗集《迁变》获太湖文学奖荣誉奖,夏坚勇的长篇散文《庆历四年秋》、阮夕清的短篇小说《黄昏马戏团》等10件作品获太湖文学奖,黄小龙散文集《表情》、陶青散文《李寄与〈徐霞客游记〉》等5件作品获评太湖文学奖提名奖。那在这些获奖作者的眼中,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书写时代?该如何来表达城市文化的个性呢?
记录时代,为人民而书
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时代生活和市民文化,通过此次太湖文学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敏感的无锡作家们一方面立足当下,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和表现时代巨变,另一方面又坚持延续文脉,进行着带有地方经验的叙事表达。获奖作品长篇小说《苏南的雪》,记录了乡镇企业家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故事,也是苏南县域经济实现发展的生动缩影。作者王顺法说,“创造了这个时代奇迹的这群苏南人,每个人都是一本励志的书,记录他们的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文学人的历史使命。”
文学创作要把握好时代观,做时代的同行者,文学作品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把更多笔墨付诸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获奖作者包松林说,他将更多地把笔墨对准有烟火气的生活,讴歌时代发展。获奖作者汤蕴瑾受一本书《选美中国》的影响,决定按图索骥,每年去一趟祖国西部。于是,就有了《最远的旅行》。这是一部旅行散文,更是一部“在对山河风月的深情凝视中发现真实的自我生命”的作品。
彰显特性,提炼城市文化标识
无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开放包容的城市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家的笔触也伸得更远,变得更加细腻。周晓慷的长篇小说《触碰》,围绕智慧城市、互联网+、乡村振兴、互联网创业等关键词展开,是对物联网高地无锡的一次生动讲述和深情书写。
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等地域文化因子,融于无锡作家的血脉记忆中,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养分。获奖作者乐心的《十八拍》以万家长子万传能为主要人物,叙写了江南水乡郭、陆、孙、万四大家族在近百年间的风云故事,彰显地域特性。“我还是会继续观察生活,体会命运与时代,创作带有现场感的作品。”她说。
如何让文学作品外化成城市的个性标签?在获奖作者夏坚勇看来,文艺的时代性并不排斥作家个体的独特性,只有每个作家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才有时代文学的丰富性。获奖作者王学芯也认为,无锡文学要有个性,首先每个作者得有自己的个性,“从题材、角度表达独一无二的个性,从语言到结构都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能只是陈旧的表达。”
优化环境,激发文学创作高峰
作为无锡文学最高奖项,太湖文学奖创设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对培养我市文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太湖文学奖“含金量”也是极高,邀请到了吴义勤、毕飞宇、汪政、王尧组成重磅评委团。著名作家毕飞宇评价,此次太湖文学奖获奖作品,阵容齐整,与省内同类地区相比,作品质量相当高。
“尤其可喜的是,本届获奖作家中有几位是崭露头角的新人,他们的出现,让我们对无锡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 无锡市作协主席曹建平说,这一届太湖文学奖老中青三代作家作品齐全。诗歌《正午的人们》获奖者孙嘉羚,是“95后”的年轻作家,这次获奖,她颇受激励和鼓舞。“我学的是美术专业,跨界写诗,是想用文字把更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 孙嘉羚说,未来她会继续笔耕不辍,记录自己的观察。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营造更浓郁的创作氛围,类似太湖文学奖获奖作品将被纳入无锡市优秀文艺成果中,给予获奖作家相应的奖励和扶持,以期引导更多作家和作品出现。市文联负责人表示,文学创作是其他艺术形式发展的基础,用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学精品力作将能有力地带动无锡整个文艺高峰的形成。
(责编: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