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历史上最有名的刺绣名家或者及其的
古代十大刺绣名人
1、女红(西周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时间约公元前十世纪左右)
周太王古公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父认为昌有兴业的才能,有意传位于季历,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传不到姬昌。太伯、仲雍知其意,就出走至句吴(今江南苏州一带,此时约公元前十世纪左右),井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返回北方。后来,仲陪物悉雍不忍后人还在身上刺刻图纹,逐召集众人商议此事。这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认真揣摩起来,不小心针扎手破,血色沾衣,这倒启发她想出了一个妙法,便按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为了表现和区分图纹的神态,她用五彩染丝,按照自己辫子的结构,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做好了。小女孩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五色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那图纹果然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多了。仲雍便择
一吉日,身穿这件衣服,召集大家,从今往后即照此方法制作衣服,可不必再文身了。经仲雍的倡导,这种服饰就取代了文身。因为小女孩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女红”。五彩备谓之绣,这衣服就称为绣衣。这种女红针黹也称为刺绣。传说如是,则女红为刺绣的发明者了。
2、赵夫人(三国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时间约在公元220-252年间)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赵夫人有“三绝”DD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所芦乎以,赵夫人又称为“三绝夫人”。据《拾遗记》载:赵夫人“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地图绣成后,进献给孙权,吴主看了大喜。当时人称之谓针绣绝活。所以历史上就传流下来,刺绣之成画图,是三国时赵夫人(约在公元220-252年间)所创。可惜这幅刺绣未能保存下来,仅能供蚂饥后人推测而已。
3、虞眉娘(唐顺宗李诵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在唐永贞年间,即公元805年)
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可惜,现在看不到虞眉娘的刺绣原作。
4、管仲姬(宋元时期,公元1262―1319年)
管仲姬,名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之妻。延v四年封“魏国夫人”。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书史评道:“仲姬行楷
,与孟(兆页)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俦”。卫夫人,乃王羲之老师,真书古质,蕴蓄多姿,开今草先河。以之比喻仲姬,后世对管仲姬书法的推崇,
可见一斑。明正统年间的画梅名家王谦,曾誉道:“赵魏国敬写佛像,笔致与魏公(赵孟(兆页))抗衡”。此外,尤擅刺绣,《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作品,载于史籍。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仲姬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中峰禅师于绣像册尾跋:“赵夫人面对如来,心存空寂,为梵宫之善果,显度世之。金针绣出尊者二十像,并侍从、比丘、金刚、韦驮法像衣钵,服御龙虎之属备极,镂云错彩之奇,为山寺常住供奉,推其愿力,实有良器。”该作品于2003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征集拍品中出现。
5、韩希孟(明代,生卒年月不祥,约生活于明万历、崇祯年间 1573- 1644年)
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住上海露香园,据说他在此地开荒筑园,得一山石,上刻赵子昂手篆“露香池”三字,即取此做园名。顾名世孙媳名韩希孟,湖南人,工画花卉,善刺绣,神韵生动,当时称为“韩媛绣”。其丈夫顾寿潜曾拜董其昌为师学画,别号绣佛主人。韩希孟本人也工于花卉,尝临摹宋元名迹入绣,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一体,汇成绣本《宋元名迹方册》。董其昌见后欣然在绣本上题词。顾寿潜也在上题跋记述创作过程。韩希孟复将董其昌题赞、印记和顾寿潜作跋之墨迹一一加绣,达到了诗、书、画、印、绣俱佳的境界,成为艺林一段佳话,刺绣本《宋元名迹方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家女眷的绣品,世称顾绣。曹雪芹祖曹寅,任江宁织造时,即命女红以顾绣为依傍。
6、倪仁吉(明清时期,1607―1685年)
倪仁吉,字心蕙,自号凝香子。其父倪尚忠,字世卿,明万历进士。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1573―1602年),倪尚忠由广东调至江西,任吉安同知,倪仁吉于1607年生于吉安,其父故取名为“仁吉“。倪仁吉以精通文史、善工书画,又擅刺绣、通晓音律的全才闻名当时,是明代仅次于韩希孟绣名的女艺人。
《金华征献录》一书中称赞倪仁吉的绣艺云:“染色既工,又运针无迹。”遗作有《五福图》、《种树图》等。倪仁吉尤擅绣佛像,名重一时,刺绣佛像能灭去针线痕迹,观之如画。她曾刺绣《心经》一卷,素绫为质,运用深青色丝线,若缕金切玉,妙入秋毫,其刺绣技艺亦称一绝,对她的绣艺,时人多有颂扬。最令人称绝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她的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神貌端庄宁静,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这是倪仁吉满怀虔诚恭敬之心,一丝不苟地精心刺绣出的大士像,是她刺绣佛像作品中最严谨、细腻、稳实的传世之作,于1957年12月在义乌发现,现珍藏于义乌季梅园。倪仁吉独居孤室,钻针理线,从事刺绣,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为了总结刺绣经验,她编著了刺绣专著《凝香绣谱》一书。
7、丁佩(活动于清代道光年间,生卒年月不祥)
丁佩,江苏松江人,号步珊。她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刺绣专著――《绣谱》,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绣谱》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全书共分6个部分。①择地部分。讲述刺绣的环境必须闲、静、明、洁。②选择部分。讲述选定绣稿时要注意审理、度势、剪裁、点缀、崇雅、传神的要求,并避免失之巧庸和过于繁简。③取材部分。讲述丝线、绫缎、纱罗、绣针、剪刀、绷架等材料、工具的重要性。④辨色部分。讲述18种色彩的特点及用法。⑤程工部分。讲述刺绣工艺技法以及齐、光、直、匀、薄、顺、密等标准。⑥论品部分。讲述以文品之高下、画理之浅深来品评刺绣的能、巧、妙、神、逸等5个等级,以及精工、富丽、清秀、高超等4个品格。《绣谱》议论精详,条分缕析,总结了刺绣工艺的技法及其美学特点,对于当今的刺绣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8、沈寿(清末民初,公元1874~1921年)
沈寿 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宦。吴县人。生于苏州一个古董商家里。7岁随姐沈立学刺绣。十六七岁在当地已负盛名。光绪十六年(1890),即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寿开始研究刺绣针法,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二十九年,沈寿吸收
绘画中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创造出仿真绣法,成为欣赏性绣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她是把我国刺绣传播到国外的一代宗师,是刺绣艺术家,也是刺绣教育家。1914年应聘任南通女子师范女工传习所所长,8年尽瘁,1921年5月病逝,年仅48岁。”
沈寿遗著《雪宦绣谱》,为我国重要的刺绣理论著作,是1918年,张謇于第二次大病小愈之后,根据她口述笔录的。书分8章,记述了各种技法,并附有“线色表”,如青就有老菜青、天青等94色;黄有杏黄、明黄、鹅黄等104色;赤有大红、朱红、血牙红等88色;又间色有绿、紫、赭、灰等共353色,为其30余年实践之经验实录。以
如此缤纷之色彩,运以有继承有创新之针法,或摹人像,或状物态,神工独运,真是“锦绣万花谷,妙造百图中”。她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
9、华D(清末民初,公元1869―1939年)
华D,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伯父华蘅芳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喜爱书画及刺绣。1915年,华D绣作的《公鸡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1939年病逝。在病逝前一年,她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倪仁吉《凝香绣谱》、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
10、杨守玉(现代,公元1885~1981年)
杨守玉,江苏武进人,是乱针绣的创始人。出身名门,20岁从常州女子师范毕业后,受时任图工班主任的吕凤子聘请,赴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担任绘绣课教师。她一边绘画图形色彩,一边试验新的刺绣表现方法,以新的线条组织形式,反映出西洋画的艺术效果。看似杂乱的长短交叉线条,通过分层加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绣法,一改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方法,创出了新的独特风格,引起轰动。吕凤子看到杨守玉果然不负期望,大为振奋,给此绣起名为“杨绣”。杨守玉后来根据其特点,取名为“乱针绣”。因为她在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教学,也有人称其为“正则绣”。
AAWWW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