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人书法作品
一、北京名人书法作品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首都的书法底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1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2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3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4
北京著名书法家启功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自述
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族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家族背景
启功为清朝皇室后裔,属正蓝旗,为雍正帝九世孙,远祖是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父亲恒同封奉恩将军。清朝皇室虽姓爱新觉罗氏,但启功明确表示不再以“爱新觉罗”或“金”为姓氏,而以“启”为姓。
师从贾尔鲁(羲民)和吴熙曾(镜汀)学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姜福)学习古典文学。曾受业于史学家陈垣,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启功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脑中的方正启体。
2005年2月9日下午6点,因突发脑血栓形成住进北京北大医院,昏迷至6月30日2时25分,因脑血管、心血管病并发症逝世。
二、画家贾世成
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就叫作美术。 它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地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代有些学者也把其它的归纳入主要门类里,eg:书法、摄影等。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理念: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请问你的问题是?
三、一个真实的彭八百(七)
彭八百的故乡情结
彭八百青年时期离开曲周去闯荡世界,广交天下朋友,无论是早年戎马倥偬岁月,还是晚年作画吟诗的悠闲时光,他一直都卷恋着生他养他的曲周老家,魂牵梦绕凤城一方热土。
彭八百热爱曲周,有着真挚的故乡情结藏在内心,扎根于骨子里。彭八百一生治有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几方,比如“曲周老彭”,“曲周彭鸿恩”,还有“曲周人”。尤其“曲周老彭”一印多用于他的精品力作,也用于他和上层要员、社会名流交往的画作。在书画落款上,最常见“曲周彭八百”这一款式。老人在任何场所都称自己是曲周人,可见老人以曲周为荣,以生为曲周人而自豪!
彭八百在解放前己是北京城知名的“兰石大家”,京派画家的骨干成员。解放后因他和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特殊关系,更是声名显赫,蜚声画坛,195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后,他的国画创作达到了巅峰阶段。在繁忙的创作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之余,彭八百始终惦记着故乡曲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彭八百在北京琉璃厂,发现一幅曲周明代大书法家贾炎的书法作品,篇幅较大,店家开价较高。彭八百犹豫了好多时日,最后足足用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下来,寄到当时的曲周文化馆,附信嘱咐文化馆负责人要好好保管,让世人都能看到。后来这幅作品在文革当中莫名其妙的丢失了。
解放后彭八百每年都要给曲周文化馆寄来自己的画作,都是老人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是精品力作。他想让老家人,尤其喜爱书画的青年学生能够从中吸取营养,也祈盼老家能够把他的作品传承给后人。一直从事美术工作的朱风惠先生回忆说,文革初期,他在曲周一中读高中时,曾到文化馆看过彭八百的画展,展出书画作品二十多幅,画的多是兰石,画幅都不是太大。朱先生说自己喜欢上画画,也是受到彭八百的影响。那个年代,彭八百足足影响了三代人。
据彭八百重外孙女牛秀美回忆,彭八百去世前的有一年冬天,一位曲周有身份的故友,到京去看望彭八百,跟老人讲了一件事。说他寄回去的那些书画,都不见了踪影。老人听后,叹了长长一口气,半天说了一句话:“可惜了贾炎的那幅字。我的画丢失了没关系。”牛秀梅在一旁听的很真切,老人后来在多种场所都表露出对失踪的贾炎那幅书法作品的惋惜,因为老人为之付出过心血,又是曲周历史上名家力作,难得一遇啊!
与此同时,八百老人非常关注曲周的书画青年,热心培养、指导他们,鼓励他们。老人给他们来信,寄书寄画谱,寄自己的画作。老人在培养家乡美术人才方面不顾年事己高,凡来函者必亲自回复,凡求画者均无偿寄来,可谓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曲周博物馆曾展出彭八百两幅小画,一芍药,一牡丹,就是老人寄给曲周一位书画爱好者的,老人示范芍药和牡丹怎么画,二者区别是什么?
曲周县美协副主席李智民曾向我展示老人给他的亲笔信,信中写到:“智民老乡惠鉴,来函并菊花一件手气甚好,日久必能成名。我现在眼昏手颤,不能写画,兹检旧存一小幅兰花随函奉上,聊作纪念。”彭八百谆谆告诫李智民“学画必须学习题字,格式更得要好,不然即成俗家作品。”彭八百时年87岁,李智民16岁,尚是懵懂少年,去信冒然索画,老人没有嫌弃,没有摆谱,而是屈尊纡贵,带病回复并赠画作。信中寄托了八百老人对家乡美术青年的殷切希望,可谓恳语谆言,令人敬佩!此后李智民牢记老人教诲,无论从军,还是经商,几十年笔耕不辍,如今也是冀南小有名气的兰石画家了。
如今在曲周发现彭八百的书画作品和信函多是由这些当年的书画青年保存下来的。在曲周受到老人亲自指教的书画人才有李书澄,刘沛、贾鸿文,李智民等。在这个人群中,李智民年龄最小,是小字辈了。
最近,我了解到,鸡泽县有个画家赵服心(2016去世),当年也曾拜老人为师,保存有和彭八百交往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