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是蔡邕的?
蔡邕字伯喈,河南陈留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史称其善篆隶,灵帝熹平年间刊刻太学石经,就是由他主持校订并亲笔书写的,在当时他的书法极受推崇,可惜他的真迹现在以经看不到了。 世传的文章有《九势》、《笔论》。《九势》是他的书法理论,其主张用笔要“藏头护尾”,字的点画连结必须“递相映带”,强调运笔的速度要有分别,不可一滑而过。《笔论》阐述写字时经神状态与书法的关系。
蔡邕有什么出众之处?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小时候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精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擅鼓琴、绘画,长于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结构严整,点划俯仰,变化自如,唐代张怀称赞说“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南朝梁武帝也称他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蔡邕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撰写《熹平石经》和创造“飞白书”上。
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令蔡邕等正定儒家经典六经的文字。蔡邕认为在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皇帝允许后,蔡邕亲自将经文写在石碑上,再命令工匠镌刻,并将石碑立于太学门外,石碑一共46块,这些碑被称为《熹平石经》,亦称《鸿都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的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汉灵帝曾经命令工匠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扫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在蔡邕名义下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并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阐发了汉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因素,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蔡邕在音乐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他不仅善于弹奏古琴和谱写琴曲,而且对古琴的制作也有研究。自己会雕制七弦琴。据说有一次,蔡邕看见有人用梧桐木当柴烧饭,他听见木头爆裂的声音,连忙从灶里抢出一块木头。那人觉得奇怪,便问他,蔡邕回答道:“这是一块很难得的桐木,可以拿来做出一张好琴。”不久,蔡邕把它做成琴,不但共鸣效果好、音量大,而且音韵悠扬,不同凡响,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好琴。可惜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就把这张名琴称为“焦尾琴”,与楚王的“绕栋琴”、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并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名器”。还有一次,朋友请他吃饭,蔡邕因事去迟了,酒宴已经开始。他站在门口,听见里面传出的琴音,不禁大吃一惊:糟糕!琴中有杀气,莫非是有人要谋杀我?于是,蔡邕拔腿就跑。朋友发现了,马上去把他追回。他见隐瞒不住,便照实说了。朋友一听,拍拍脑袋说:“刚才我弹琴时,看见树上有只螳螂,正蹑手蹑脚地爬到蝉儿后面,举起两只锯刀般的前足,想扑过去;而那只蝉已经发现了,正要飞走。我心里头好紧张,生怕螳螂抓不到蝉。难道这杀生的念头就表现在琴音之中了?”蔡邕莞尔一笑。由此可见,他对音乐的感觉非常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