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母亲死后陈廷敬为母亲抄写了那部经文
抄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见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西海都市报 王跃文著《大清相国》文。
中国历朝历代读书人,抄经多半会选《金刚经》和《心经》。这一点,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世的字贴内容就可以看出来了。
原因是:这两部经是了义经,可以直了见性成佛的,这应当说是受了禅宗六祖惠能的影响吧。至于说这两部经因为字少容易抄完,古人是没有这种想法的。
青花瓷怎么鉴别真伪?
可以从器型、纹饰和釉面方面来鉴别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
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浑。但也有超出想象精制到薄如蛋壳,光照见影的小碗等。由于古代制瓷是师徒授受,代代相传,注重器型的审美,因而比例谐调、圆润流畅,有精、气、神。
赝品青花瓷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谐调、不规矩、僵硬、缺少匠气、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罐上装饰的兽头死气不凶猛,瓶的象耳、壶上的凤首流都做的没有活气。
2、青花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霸气、张扬、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蔑视一切。
赝品青花瓷器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
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说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
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器釉面,宏观看去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有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再珍贵的器物,只要常欣赏把玩,定会留下时间的记忆。
赝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现: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现代窑炉条件好,没有过去因窑漏风,导致釉面出现缩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缩釉 (也称鬃眼)是人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类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捞瓷。现在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为制造老旧暴釉现象,但漏釉处,可见釉层稀薄的现代工艺。
青花瓷:
假青花瓷:
扩展资料: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