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纸  >

走进音乐世界七下的知识要点

时间:2025-03-2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1,李焕之(1919.1.2~2000.3.1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原籍福建晋江,1919年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在厦门度过。

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兄配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40-50年代,他共创作了300余首声乐作品。其中较突出的有《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好》等。他还为电影《暴风骤雨》、《在长征的道路上》、《鲁迅生平》等配乐,为第2、第4两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型团体操配乐,写作主题歌合唱曲《新长征颂》、《红旗颂》。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黄河》,他对其总谱进行过多次整理,并为《国歌》等作品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作了一些作品。

几十年来,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哗尘猜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牧羊哀歌》(郭乱型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

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歌曲《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好》《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高山流水》。

[编辑本段]音乐理论著作

李焕之先生的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2,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3,乔羽:乔羽,著名词作家,全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得者,有“词坛泰斗”之称

4.友谊地久天长》电影《魂断蓝桥》插曲!

5.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本人真名 李焕。

历史上的 李焕:

事迹:

李焕(1917年9月24日~ ),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台湾当局“行政院长”(1989~1990)。李焕,字锡俊,湖北汉口人。曾经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总统府资政”、“教育部部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秘书长等职,为中国国民党资深党员。先后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所。曾任沈阳日报社长铅大。到台湾后任“国立”政治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协助蒋经国筹建“救国团”,历任主任秘书、副主任、主任等职。1977年辞去“救国团”职务,转任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工作会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79年筹办“国立”中山大学并任校长。1984年出任“教育部长”。1987年7月调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党务工作。1989年6月继俞国华出任“行政院长”。 李焕于1989年至1990年间曾经短暂担任一年的“行政院长”,到达政治生命高峰,有传二月政争期间李登辉为迫使其下台,故任命李“内阁”的“国防部长”郝柏村“组阁”,以反对李焕的反弹。此后仅有酬庸式的“总统府资政”,以及国民党中常委、中评会主席团主席等职务。

国民党有不少人物官员是李焕所提拔的,例如前“考试院长”许水德,连战“内阁”时的“行政院”秘书长、后转任精省后的台湾省主席的赵守博,以及前桃园县长、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等等。

2007年3月17日,李焕在出家门要参加会议时不慎摔倒,眉骨、鼻翼、人中的部分有多处伤痕,缝了30几针后并无大碍。其女李庆安是一位著名主持人,其子李庆华是台湾民意代表。

李焕夫人潘香凝,为首届国大代表,于2001年病逝。育有二男二女,长子李庆中、长女李庆珠皆担任过公职,次子李庆华及二女李庆安则为民意代表,两人皆曾担任过“立法委员”。

李焕,河北雹睁省任丘市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槐肆竖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山东军区鲁中第二军分区政治主任、清中军分区政治处主任、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山东渤海军区第7师1团政委,华东野战军10纵队28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宣传部部长、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教育部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李焕先后任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干部部副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技术部副部长、部长,并兼军事工程学院机械总厂厂长等职。1966年2月从部队转业到中国科学院,任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生物物理所党委书记等职。1982年离休。

2000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行书的字帖推荐 行书的字帖推荐介绍如下: 1、《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
工艺美术师证书考试的步骤如下: 1、报名:首先,你需要关注相关的考试信息,如考试时间、地点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名。报名通常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并支付一定的报名费用。 2...
本文介绍如何写好毛笔字方面的知识,写毛笔字如何运笔呢?运笔所谓运笔,是握肢指用毛笔写出笔画的过程。讲运笔,实际上是要考虑毛笔在书写过程中锋毫聚散状态的变化。这可以从三个...
推荐阅读
  • 怎样在生绢上画工笔画 2022-06-28
  • 宣纸扇面的优点? 2022-06-03
  • 什么是特皮、净皮、棉料 2022-05-30
  • 万年红春联纸如何写出生宣纸的效果?有什么技巧? 2022-07-14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