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这是为什么?
古人很有意思,养的鹤死了,葬了不说,还写了一篇文章,并让人刻了一块碑,于是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大字之祖”《瘗鹤铭》。
换作今人,怕是要做成一锅火锅,开上一瓶茅台,正好大快朵颐一番。
说是“大字之祖”,其实今天来看,也就十公分见方,实在算不上大。但在古时,纸张稀缺,人们大都写蝇头小字,十公分的字可是大得不能再大了。
回到题目中的三个字,看起来似乎有点启先生的意思,但我总感觉不是他的字。
你看那撇出的几笔,像不像一根根针?气竭声嘶,全无回味,哪像书法大家所为?启先生虽也有露锋长撇,但他以腕力送到,出锋处尚留三分力,所以饱满而充实。不信你看下面的“少”字。
再如“鹤”字,右上三横,横后折笔牵出,三画几乎一横一样,一点变化都没有。
好在启功先生与《瘗鹤铭》也算有缘,写过几首与之相关的诗和作品,罗列如下,大家自行比较。
也许有人说,启先生会不会是按《瘗鹤铭》的风格写的?那更不对,《瘗鹤铭》是圆笔大字,含有篆隶意味,意态雍容,格调高雅。题目中三字与之完全不同。
再说说在书报上练字吧。
旧书报用来练字是个好方法,我们小时候都用过。它具有一定吸墨性,又不用花钱,不用来练字似乎都觉得可惜。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洇墨效果不如宣纸,故长期用报纸练字,乍一用宣纸,肯定不习惯,宣纸的掌控难度要大很多。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纸的生熟的问题。写王铎一路,要追求墨气淋漓的感觉,必须用生纸;而写董其昌一路,要追求墨色散淡的意味,非熟纸莫属。报纸可归入熟纸一类,虽然它与宣纸工艺不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仔细看了启功先生的这三个字,是给著名的大字碑刻《瘗鹤铭》题写的标签,这个也未必是在报纸上写的,更像是在一本书上写的。
这三个字和启功先生往常的书法风格有一点不同,就是写的更加的大气、开放了,写成这样肯定是收到了《瘗鹤铭》这块碑刻本身书法风格的影响,刚欣赏完这块碑贴,书法风格会自然的往这块碑上面靠,这是书法家经常遇到的事情,很正常。
另一方面,由于这三个字不是在宣纸,而是在报纸或者书上面写的,纸张看起来并不洇墨,写完以后墨汁堆积在上面,干了以后,书法的笔画会显得乌黑发亮,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加上白纸或者书纸的表面比较家光滑,写出来的字的四周的边缘线也非常的流畅,很是顺滑,笔画的力度也非常的强劲。
虽然这幅作品和启功先生平时的书法风格有所不同,但基本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纸张的不同让书法的风格有了一点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还是一致的。
最终决定书法水平的并不是纸笔,而是书写着的技法和功力。
你觉得呢?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