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的特征是怎样的?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康雍乾盛世在将近两个世纪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加之对西北地区的稳定管辖,使优质和阗玉的开采和内运条件进一步改善。此外,乾隆皇帝的重视提倡等各种因素使玉器的需求量和生产量都空前增长。
清代宫廷设置了规模宏大的内廷玉作。此外在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也有专门从事制造玉器的作坊,形成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
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分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类。仿古玉取材于古代玉器、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种。制作不求肖似祖型,而在造型、纹饰上追求古色古香韵味。
陈设品,玉佩饰等作用仿古玉手法。另一类称时作玉,装饰造型吸取绘画的形象特征和表现手法。除玉山、玉屏采用山水花鸟或人物画的造型构图制作,很多陈设摆件也借鉴绘画写实手法琢刻人物,动物以及花卉、蔬果的造型。乾隆以后,更盛行仿真造型以玉器仿制柳斗、鱼篓、竹节杯、梅粧、菱角、花生等干果。
这类玉器就像用玉材临摹图画或写生。并且刻意追求逼真,出现了翡翠雕刻蝈蝈吃白菜式作品,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釆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工艺加工方面,从宫廷玉作到南北制玉中的普遍追求严谨细腻。由于作坊内有一定规模,大多实行专业分工,各工序艺人各有专工,技艺精良,各工序间又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因而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
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拋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镟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乾隆时代玉作还吸收痕都斯坦玉器琢制薄胎、镶嵌宝石、金丝的绝技、新疆“回回王”镂空雕刻的技巧,形成此期玉器精巧华美的面貌。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玉器生产的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起凸代替。花丼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
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坠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清代茶具有哪些特征?
清代的茶类基本上用直接冲泡法,即在明代的冲泡法的基础上,省略洗茶这一程序。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3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二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照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美。
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制了一种盖碗或盖盏。盖碗或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作为正宗的茶具还是从清代开始,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且体型收腹,便于携握。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其壶尤名于世。
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僻好陶壶,用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被称为“当世绝作”的“曼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的乌龙茶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公壶又称孟臣壶,为工夫茶具之首,制作者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生卒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
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等,使人耳目一新,使清代茶具更放异彩。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
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