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和书法两者有什么关联,或者说书法是国画基础吗?
甲骨文中的字就是画,所以说书画同源。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文字也变成了现在的简体字,让书写变得更方便快捷。
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字画,书法和绘画的合称。
书画同源,是指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画。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落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重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之源字,应包含二意,其一为象,其二为神,字画同源,研究根本,只有一点,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文明须臾离不开它的给养。这是我们应该懂得,并对字画同源,绘画和书法两者关联有待于了解认识的关键第一步。
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上讲,目前发现最早留下的刻画符号遗存看,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多用极其简约概括的线条描绘人、动物、日月星辰等,无论是花山岩画或苍源岩画,还是仰韶文化文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表现,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直到商代所使用的甲骨文出现,才有了正式用于记录的文字,从甲骨文上看越来越多的符号可以称为图案,亦可以称为文字,汉字中的象形字及绝大部分绘意字就是直接来自于间化的图案。
文字的诞生,是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能通过人们之间口耳相传表达,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诸多缺陷,为了记录口头语言符号,便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意义,叫结绳记事,随后人类开始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些事物的具体形态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起初的字就是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识别能力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变化。汉字形体、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态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形式逐步固定下来。甲骨文即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书法是国画的笔法母体,但就书法本身的训练和要求来说,要比画画严格很多,也难一些。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所谓当代书法不能有大众的共鸣,就是因为他们所试图打破的,恰恰是中国艺术都有的程式。没有了难度,那么就缺乏趣味和魅力。
元 赵孟頫
书画同源之说是元代书画赵孟頫最早提出来的,他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画古木竹石花鸟,集中体现了其以书入画,书画用笔同法的艺术主张。
赵孟頫在世数量较多的是人物、山水和鞍马画,也有部分古木竹石花鸟画传世。就是这一类古木竹石画,向来被看作是赵孟頫书画同源说的明证,直如书画用笔同法的艺术宣言,而在中国美术史上至今都闪耀着熠熠光彩。
元 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题字
对于书法是国画基础吗?
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的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有传统特色。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篆书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毛笔、墨、纸、砚和绢素。有些画是以字融画同相融所完成的一幅画,画者完成作品要题款、印章。所以,书法通于画法,是国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