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
简单地谁到底谁更厉害,那得看谁当“一把手”。
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厂、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到底哪个厉害?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跟江湖的帮派一样,哪一帮更厉害?与谁当他们的扛把子有着直接的关系,谁也不能说少林派就永远压武当派一头,丐帮永远是江湖第一大帮。
此一时,彼一时的关系罢了。
下面诸位看官就且听土鳖君慢慢的盘一盘那四个在影视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神秘组织的道。
暂按照组建的顺序排着队盘。
锦衣夜行—锦衣卫
这四大神秘组织中最早出场的是锦衣卫,而且它的存活期最长,影响最大。它的身影几乎贯穿了明朝的历史,并且也延续到了清朝。而且中国的好学生越南的后黎氏王朝和阮氏王朝也将它原封不动的抄了过去,锦衣卫在越南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45年。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叫花子出身的朱重八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一起创业的那帮子苦兄弟也各个建牙开府,成为人中龙凤,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吵吵闹闹的好不痛快。
但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多久,朱元璋隐约的觉得这帮子老兄弟们不是那么好掌控。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左帮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帮闹得不可开交。但在老乡朱元璋同志的默许之下,淮左帮还是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其实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心中已经扎上了好几根刺。自己还能够压得住这帮功臣,但如果换成儿子、孙子当了皇帝,这帮人会如何?那还真不好说。
也恰是此时,淮左帮也是膨胀到了极点,以胡惟庸为首的权臣们已经将权利玩弄的就好像手掌中的核桃一样。
要么说朱元璋能当皇帝,眼看着相权就这么一点一点膨胀辖下去,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出手。
其实他是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一击致命的理由。
这个时机出现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封来自“检校(明朝早期的特务组织)”揭发检举信落到了龙书案上,灭门的屠刀迅速的落下,一万个人头滚滚落地。淮左帮的势力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胡惟庸案让朱元璋意识到了特务组织的重要性,必须大张旗鼓的搞下去,而且要在自己的绝对领导之下搞下去。
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将自己的御林军改组为12个亲兵卫,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锦衣卫。
卫,是明朝的军队建制,每个卫辖士兵5000人,大约相当于现代三个团的编制。卫的下面设南、北镇抚司、千户所和百户所。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名叫指挥使,正三品。下面是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和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各两位。
南镇抚司负责内部执法执纪,北镇抚司则负责侦察、逮捕、审问。镇抚司的最高长官名叫镇抚使,从四品。
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建制,长官分别为千户和百户,分别为正五品和正六品。
基层军士们同一被称为“缇骑”。
由于是锦衣卫还担负着随扈天子,宫廷近卫的职责,朱重八走到哪里,锦衣卫就跟到哪里?那可是是大明王朝的门面。所以他们的制服是一种被称为“飞鱼服”的华丽礼服,佩刀是一种名叫“绣春刀”的名贵礼刀。锦衣卫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锦衣卫因为直接受皇帝管辖,所办的案子皆为“钦案”,办案人员的身份皆是“钦差”。他们有自己的指挥体系,有自己独立的审判权,也有自己的监狱(诏狱),这俨然是一种超然于法司衙门的存在,所以锦衣卫们一出道便是巅峰。
在后来动辄杀人过万的“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中锦衣卫的作用不容小觑。
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便是由锦衣卫第二任指挥使蒋瓛直接告发,有锦衣卫直接查办的重大案件。此案前前后后共办理了十余年,灭了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的门,株连了1万5千人的性命。
在朱元璋晚年将内外刑狱的权利从锦衣卫拿出,只负责宫廷侍卫。但朱老四登基之后,很快就把那些丢失的职责还了回来。
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的作用逐渐弱化,尤其是正德年间,锦衣卫完全攀附于当时的东厂厂公,大名鼎鼎的阉人头子刘瑾。
但嘉靖年间,皇帝的奶哥子陆炳的上台,又让锦衣卫走向了巅峰,东厂又攀附于锦衣卫。从此之后,锦衣卫和东厂又手牵手,齐迈步,互利互惠,共商共赢。直到魏忠贤上了台,指挥使换成了他的干儿子田尔耕,锦衣卫又沦为东厂的鹰犬。
当然锦衣卫也并不是没干过好事,万历抗日援朝时,锦衣卫就在情报战线上力过大功劳。
嘉靖时期权倾天下的锦衣卫扛把子陆炳,也算是个好人。
乌龟王八蛋的集散地—东厂
第二个出场的是东厂,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成立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大家都知道,朱老四是通过造反当上的皇帝,难免会招来一些背后的非议,也有些暗流在四下里涌动不止。为了镇压这些不同的声音,朱老四先恢复了锦衣卫,但锦衣卫毕竟能常驻在宫中,召见进宫需要一系列程序,多有不便。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身边的太监身上,决定让这帮刑余之人去充当自己的狗。不得不说,朱老四用那帮残废当狗绝对是一个绝顶聪明的选择,忠诚度没的说,而且用起来特别的方便。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朱老四在东安门北边设了一个叫东缉事厂的内衙,派了自己的亲信太监担任“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明史》中并没有记载首任厂公姓甚名谁。)
当时朱老四给东厂的职权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也就是说,刚起步的东厂只有监视、刺探的职责,并没有审办的权利,他们抓到人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朱老四又规定了,无论是法司还是锦衣卫凡是审理重大案件时,东厂都要派人旁听,而且东厂还要在各个衙门坐班。这也是朱老四对东厂权利的制衡。但随着明朝昏君、贼监的世出,东厂才成为凌驾于一切衙门的特务组织。
东厂的首领正式的官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民间俗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东厂提督、厂督或厂公”,一般由内宫排名第二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属官有“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起先一般有锦衣卫千户和百户兼任,后来自行招募。下层官员为“掌班、领班、司房”起先都是从锦衣卫中划转而来,后来也是自行招募。
东厂的行动力量名叫“番役”,民间称之为“番子”,多为招募的江湖市井无赖之徒。
明朝中晚期,太监干政非常频繁,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乌龟王八轮流坐庄,东厂的权利也随之渐渐放大。
在魏阉干政时期,东厂的权利达到了顶峰,锦衣卫的一二把手田尔耕和许显纯都是魏党的得力干将。
当然当过东厂厂公的也并不都是恶监,比如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追随者冯保,以及崇祯帝身边的曹化淳,都算是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好厂督。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东厂厂衙的正堂之上摆放的是岳王爷岳飞的像,呜呼哀哉,可怜的岳武穆竟然被迫给乌龟王八蛋们站台。
短命的王者—西厂
公元1476年,一名叫做李子龙的妖道在京城中装神弄鬼,后来又与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的到深宫大内逛了一圈。这一圈逛下来可把成化皇帝吓了个不轻,觉得锦衣卫和东厂都已经靠不住了,于是命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在紫禁城西边的灵境胡同灵济宫附近开办了西缉事厂。
西厂的建制跟东厂完全一致,中下层军官也是从锦衣卫中选调,负责行动的“番子”同样招募自市井无赖。但在皇帝大哥的信赖和支持之下,西厂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几个月就超越了老大哥,成为当时最牛x的特务机构。
当时的西厂有句名言,“东厂办不了的案子他们能办、东厂杀不了的人他们能杀、东厂审不了的罪犯他们能审,东厂管不了的事他们能管”,没错就是这么嚣张。
由于膨胀的太厉害,西厂遭到了来自东厂、文官的集体抵制,在内阁首辅商辂的强力弹劾之下,成化皇帝只能将仅成立五个月的西厂暂时撤销,抽点人员全部暂时回归。
在没有西厂的日子,成化皇帝觉得十分没有安全感,一个月之后,又让西厂重新开了张,商辂也被迫辞了职。
在其后的日子里,汪直的风光可谓是一时无两,不光让西厂屡兴大狱,大陷忠良,大敛其财,甚至把手伸入了军方,在北方边境数次大打出手。汪直每次外出,所路过的地方官员全得下跪迎接。
人膨胀到几点自然就会爆炸,汪直的所作所为让他的幕后老板也看不下去了。得此机会,东厂厂督,领着一大帮奸臣跑到成化帝旁边痛陈汪直之过,朱见深也顺水推舟将汪直调离了北京,成化西厂在存在了五年之后宣告灭亡。
到了成化皇帝的孙子,明朝首席昏君正德皇帝即位后,大太监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因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平息二人的纷争,正德皇帝只能和稀泥一般让谷大用重开了西厂,让刘瑾开办了内行厂,当时三厂并立,你监视我,我举报你,斗的你死我活好不热闹,一时间缇骑四处,天下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正德五年,刘瑾在太监张永和三边总制杨一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被正德皇帝凌迟,西厂和内行厂也就永远的关门大吉。
西厂历经两朝,前前后后总共存在了1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10年里,西厂确实是在实力上碾压了东厂,是当时首席特务机构。
小说中的存在—六扇门
上面三个特务机构都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但六扇门这个衙门却只存在于小说。也不知道某度上那些说六扇门是三法司总称的历史盲是怎么想的。
从温瑞安等人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虚构的六扇门应该是刑部负责侦缉的部门,大概相当于现在刑事policeman。
刑部是应该是负责天下刑谳的正牌子,十三个清吏司各负责一个省的业务。
在明朝前期,刑部作用还是非常大的,经常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搞个“三堂会审”。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厂卫的横行,刑部就沦为“聋子的耳朵”,只能负责民间的小案子。大理寺更是沦落为只有核阅案卷的地步。
综合来说,明前期,“六扇门”和锦衣卫比较牛x,明中后期,东厂一直牛x,锦衣卫、西厂、内行厂短暂的牛x,所以说百年老字号首推东厂。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有人说,明朝亡于厂卫之毒,厂则指东西厂,卫即是锦衣卫。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老臣功将的杀戮行动,从此开启了明朝残酷的统治历史,厂卫泛滥成灾,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锦衣卫的产生与第一次消亡锦衣卫的始作俑者便是朱元璋,在实现一统天下并登上唯我独尊的大位之后,朱元璋还是不能安心,时刻担心所得来的一切随时变为一场空梦。
在他的疑心之下,首先做得事情就是加强皇权的集中,先拿丞相开刀。他认为中书省的丞相权力过大了,容易擅权专恣。
在洪武九年,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机构彼此独立又相互牵制,直接听令于朝廷。
这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操作,目的很明显就是在削弱中书省的权力。因为元朝时中书省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俨然成为一个小王国,中央根本指挥不动,而明朝基本沿袭了元代的行政制度。
朱元璋的改革对于王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采取的手段是极端的。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
朱元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是从对个人的打击入手的。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涉及人数多达上万人。而朱元璋之所以继续对老臣旧将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清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胡惟庸案操作的成功助长了他的杀戮行为。
这种通过对个人的疯狂杀戮来加强皇权的行为,既不道义,又无益于明朝的统治,之后便被明成祖朱棣效仿。锦衣卫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入了明朝,朱元璋要搞肃清运动,锦衣卫就是他最忠实的执行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出于打击元勋功臣的需要,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
锦衣卫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特务机构,下设镇抚司,并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在民间被称为“诏狱”。它负责处理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并只对皇帝负责,不少大臣惨死于他们之手。
但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交将罪犯交给刑部,6年后,即1393年,又申明一切案件还交由朝廷三司审理,正式废除了锦衣卫制度。
这是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的危害开始了反省?还是他认为有威胁的老臣处理得差不多了,可以收网了?我们不得而知。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后世子孙中,不仅锦衣卫死灰复燃,而且还整出了东西厂两个新玩意儿,恶名远超锦衣卫,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位“后浪”就是明成祖朱棣。
锦衣卫复燃又衰落,东厂诞生,明朝的特务政治升级,东厂的发明者是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对外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反对派的镇压,同样也效仿他爹,开启了对反对派又一波野蛮而残酷的镇压。
著名的大学士方孝儒,为了坚持帝王之道的原则,坚决不为篡位的燕王撰写诏书,而被朱棣夷了十族,九族外加学生朋友算一族。 朱棣当着方孝儒的面,将他的亲戚朋友杀掉,据说杀了七天,共计873人,最后方孝儒被凌迟处死。
由此可见,朱棣之狠与朱元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早年被父亲派出的锦衣卫查过,因此他深知锦衣卫的厉害。为了巩固他的皇权,他不仅恢复了锦衣卫,而且还将它升级到了2.0的版本。
朱元璋的目标是对内,更多的是守住既得利益,而朱棣的目标则是对外,将触角向四处延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自己北出荒漠,还派出了郑和远下西洋。为了适应更大的利益需求,他为自己的帝国和军队配备了更大规模的情报侦察体系。
这就使得锦衣卫开始参与到地方的治安,执行“侦缉捕盗”的职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特权,并覆盖到各个重要城市,触及到帝国各个角落,从而形成一张更为严密的监控网。
锦衣卫的崛起与一个人也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纪纲。朱棣南下,身边带着一位重要的随从,就是著名的打手纪纲。
他原本也是一位读书人,因劣行被逐出校门,因而学历停留在了“秀才”这一档。走文被 拒,干脆从了武,据《明史》记载,纪纲擅长骑射,武艺超群。
燕王朱棣起兵后,他毛遂自荐,投靠了燕王,从此得到重用。在朱棣对建文旧臣的诛杀中,一直有纪纲积极活跃的背影,在博命的权力场,纪纲用他的绝情与手段,得到了朱棣的赞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锦衣卫在纪纲的指挥下,非常干脆地完成了诸如侦察线索、网罗罪名、审讯缉捕、处决镇压等各项任务。也在朱棣的赏识下,日益目中无人,冤假错案不断。
直到周新之死触动了朱棣,周新是朱棣特别器重的大臣,因善于断案而就位于监察御史。他敢于揭露黑暗,敢于弹劾高官,达官显贵都畏惧他三分,因此而得了一个绰号叫“冷面寒铁”。
周新断案依靠的是大脑和逻辑推理,不像锦衣卫纪纲,依靠的是酷刑,习惯于屈打成招。周新被视为平民的保护神,而纪纲则是不折不扣的杀人恶魔。
周新美名远扬,而纪纲臭名昭著,同受皇帝赏识,纪纲表示不服。正义与邪恶在交手,过程总是充满曲折,周新果然栽在了纪纲手中,最终被纪纲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
周新死后,朱棣有所悔悟,有一种说法为,朱棣因为周新之死,有所触动,逐渐改变了对纪纲和锦衣卫的态度。
纪纲除了杀戮之外,还借着皇权巧取豪夺,甚至为了聚敛财富,伪造皇帝圣旨,到处敲诈勒索,而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却是对于皇权的觊觎。
在一次由朱棣亲自主持的射柳比赛中,他玩了一把赵高指鹿为马的把戏,朱棣如梦初醒。朱棣可不是秦二世,为了夺得大位,他与侄儿好一番厮杀,身背篡位的骂名,帝位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锦衣位篡夺,那岂不是太可笑了。
朱棣果然还是朱棣,纪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虎落平阳被关进了大牢。他估计到死也没想到,那些他惯用的刑具,最后都用到了自己身上,不到一天便伏法了,最终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家中老幼被发配边疆,多年劫略的财物也被抄没。
随便着这位锦衣卫大佬纪纲补杀,锦衣卫不可一世的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锦衣卫的强势和霸道,让朱棣心生提防,打压和限制锦衣卫成为朱棣迫切要做的事情。
为了遏制锦衣卫的权力,他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为此设立了东厂特务机构,将锦衣卫也纳入了监控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纪纲之死,不仅象征着锦衣卫的衰落,而且宣示了明朝特务政治的再升级。东厂接替锦衣卫,开始受到朱棣的高度信任,在明朝的政治和文化上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迹。
朱棣启用宦官是有原因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对谁都是高度警惕,这其中也包括太监。明朝建立之初,太监的数量急速上涨,因为深宫后院确实离不开这些体形不全的人。
但是朱元璋对太监的管控很严格,有着硬性的规定。比如宦官官阶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内臣不得与外官有来往,关键不让太监识字,不得干预政事。
对于太祖对宦官的这些措施,到了建文帝也一直在严格遵守,甚至比洪武朝更加严苛。也因此朱允炆得罪了不少大小宦官。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宦官,为他收集情报、通风报信,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可以说,朱棣起兵的成功,太监是有功劳的,也因此,明代宦官的地位从根本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因为朱棣的投桃报李,太监的权力大幅提高,染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并通过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掌控了东厂,借助东厂对锦衣卫的监控,攫取了包括司法权在内的更多政治权力。
东厂的职能与锦衣卫大致相当,工作性质接近,当锦衣卫不再被朱棣信任时,东厂自然成为重用的对象,而且滑稽的是,原锦衣卫中的不少力量被充实到了东厂,很快实现了再就业。
在永乐朝,情报机构的基本局面是厂卫并立。但在纪纲死后,东厂实力更强,宦官把持着大局,锦衣卫搜集的情报往往需要先经过东厂,才能报送给皇帝。
朱棣对于自己的独特设计,他是这么想的:通过没有军权的东厂来监控有一定军权的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像纪纲这样的权威人物出现。而且东厂中充斥着大量原锦衣卫,这也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那么西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西厂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在明宪宗的时候成立。说起西厂,必须提及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侍奉万贵妃的太监汪直,而万贵妃与明宪宗朱见深有着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据说,朱见深壮年死亡与万贵妃也有关系。
汪直幼年净身入宫,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受到了万贵妃的赏识,官职不断攀升,直至升到御马监太监,到了这个级别的太监,即已走入皇帝的视野,自然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也就很大。
也许是爱屋及乌,由于万贵妃受到宪宗的优宠,侍奉万贵妃的汪直也得到了宪宗的重用,而且是长期的重用。他的横空出世使明朝的情报机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朱见深即位之初,也曾是一位明君,随着汪直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见深的执政方式。成华十二年(1476年),宫中有人看见有妖狐出没,后被证明是人为事件。这次“妖狐事件”却激起了朱见深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兴趣。
深居九重宫门的朱见深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对此充满了好奇。于是,善于查言观色的汪直很快发觉了皇帝的心思,朱见深也发现汪直是个做侦探的好料子,主仆二人一拍即合,从此汪直也开始干起了“特工”。
成化十三年(1477年),汪直得到明宪宗的批准,设置了“西厂”,其名就是为了与朱棣设立的东厂时空对接,并且在地址上,也正好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和东厂一样,西厂虽是一个新生机构,不少人员也是从锦衣卫抽调来的。这样一来,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特务机构,工作性质差不多,就会相互间产生竞争。
但是西厂由于受到万贵妃和皇帝的支持,汪直并不把东厂和锦衣卫放在眼里,一时间西厂出尽了风头,直到杨晔案件的爆发。
杨晔是杨荣的曾孙,而杨荣号称“东杨”,是名震天下的“三杨”之一,明成祖时代的元老之一,也是宣德、正统时期的功勋之臣,杨晔因此而变得非常特殊。
汪直为出风头,把杨家大大小小都处理了个干净,一下跃居东厂之上,也把自己与西厂推上了风口浪尖。
为平息众怒,明宪宗只好宣布罢设了西厂。但这只是朱见深的缓兵之计,没过多久,汪直便卷土重来。朱见深对汪直的信任,完全超出了众大臣们的想象。
西厂再次因汪直的归来而重设,直到成为北京一霸,不夸张的说,当时连江湖骗子都知道汪直的权势很大。
汪直的下场同纪纲一样,权力膨胀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终被对手东厂拉下马。当西厂因汪直而高速发展时,东厂大太监尚铭也没闲着。为了扳倒对手,当他体察到明宪宗对汪直的忌惮之后,看准时机,大胆地向明宪宗揭发了汪直的种种不轨行为。
明宪宗第二次将汪直赶出了京城,西厂最终被废除,从此东厂再度崛起。到了明武宗时代,西厂在宦官刘瑾专权时,于正德元年(1506年)也再次恢复,不过随着刘瑾被诛,西厂再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朱厚照还发明了凌驾于东西厂之上的机构,即内行厂,也是一个短暂的存在。
而东厂则几乎伴随了整个明王朝,从朱棣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到明亡为止,前后存在了220多年。
通过以上三个机构的简略兴衰史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强弱形势,在不同时代因不同帝王的优宠时上时下,不是东邪压倒西毒,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至于六扇门,那只是个传说,它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
-
匿名2023-09-15 02:40:00设施一流。
-
匿名2023-08-31 02:30:01每一件都想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