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区别于其他王朝的特点?
谢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不仅经济繁荣,世俗化程度也很高。
虽然清朝入关以后,黑了明朝几百年,但官方评价不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那么,这么厉害的明朝,有哪些区别于其他王朝的呢?
第一,明朝的国号。
明朝的国号是“大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重复。
第二,明朝的疆域。
据《明史》记载,明朝疆域前后变化大略如此:“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第三,明朝都卫制度。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各省设置都卫。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将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下诏放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区,明朝设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东北女真部落,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1卫,至万历年间增至384卫;另有置于嘉峪关以西地区的西北八卫,以上均属羁縻卫所,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第四,明朝四辅官。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
朱元璋在敕书中说:“召尔等来朝,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调四时,以臻至治。”
朱元璋的原意,是要求四辅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这些起自庶民的儒士们,根本没有达到“佐理赞化,以安生民”的目的。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朱元璋取消了四辅官的建置。
第五,明朝厂卫机构。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都是明朝的情报机构。
锦衣卫
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
东厂
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西厂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宪宗朱见深在大太监汪直的怂恿下,开设西厂。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势后,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大太监刘瑾掌权后,明武宗朱厚照复开西厂。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
内行厂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大太监刘瑾掌权后,自建内行厂。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内行厂。
其他的特色,明朝还有很多,悦史君在此不一一赘述,以后会对大明多多探秘。
谢邀。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建国,迄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中经十六帝、十七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跨越四个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明代约占七分之一。而且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这时正值世界范围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朝这段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辉煌灿烂的篇章,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能够代表明朝特色的历史元素有很多,如三权分立,即皇权,内阁权和宦官权。
今天借此机会说说另一个明朝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条鞭”法。
什么是一条鞭?
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
一条鞭出现于明代中后期。它的推行,为田赋史上一大枢纽。它的设立,可以说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由此田赋的缴纳才以银两为主体,打破了二三千年来的实物地租形态。
推行一条鞭,不仅限于田赋制度本身,也反映出一般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以及赋法和役法的变迁。与一向的田赋制度不同,从此便形成了近代以至现代田赋制度上的主要结构。
它的产生虽然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但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明代赋役制度中一场改革的发展与总结。它是明中叶以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成果,具有抑制兼并和均平赋役的作用。是我国赋役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把各种徭役折成银两摊入人丁、田粮之中,与田赋统一征收,简化了手续,使赋与役逐渐趋于一元化。同时,扩大了货币流通领域,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以至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有利于工商业发展。这是顺应当时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潮流的。总之,一条鞭法的产生与施行,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说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