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则无筋,急则无骨。’怎么解释?
‘缓则无筋,急则无骨。’怎么解释?
筋骨论见于魏晋书论·卫铄·笔阵图:“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缓则无筋,急则无骨”应指运笔过慢,易呈墨猪,不能称“筋”;运笔太快,易于无力,谓之无骨。
为什么在魏晋唐这一阶段出现了这么多书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
一,时代苦难的磨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文人们纷纷逃避现实,游山戏水,品藻人物,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解放,书法创作中追求个性情感的抒发,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逐渐成熟,书法艺术取得空前发展,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东晋书法,追求神韵,意趣和创新,讲究个人情感的抒发,书法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后人称之为“晋书尚韵”。
二,前朝书法的奠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碟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书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独具风格,尤其是北碑书体,他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给人以粗悍之感,这是由于汉代书法的风神和遗韵所至。东汉开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魏晋南北朝时,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和《黄庭坚》等,王献之的书法也极高,被称为“二王”。东汉末,由于书法的大发展,出现了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等论述书法的文章,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书论》、《笔势论》等著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三,造纸技术的推动。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轻便廉价的载体。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早期古代人书写用竹简,非常笨重,不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普及。后来人们用缣帛书写,虽然轻巧,但太昂贵,这都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成的植物纤维纸,价廉质轻,使用方便。因此,纸的发明与推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制造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不仅能制造白纸、黄纸、青纸等,还能制造五色纸。纸张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外表精美,成为达官贵人馈赠佳品。
四,思想交汇的影响。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交流融合,并逐步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书法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一改古质书风而流美妍媚,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士人崇道、谈玄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老庄思想成为上层知识分子行为的理论基石,而书法则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
道家思想促成了书法理论的嬗变,并影响到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情感理论和体道理论都有了更加细致、明确的发展。书法艺术家们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分析书法在形式构成上的美学特质,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