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先有什么书体,后有什么书体?
正好前两天我在看关于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一些资料的时候,彻底了解了一下关于中国书法字体的一个演变过程。主要是有很多书友一直在困惑这个问题,其实他们最纠结的还是草书和楷书的先后顺序。关于草书和楷书,这里面有很多容易让大家误解的地方。那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国书法字体发展的一个过程。
正常理解我们的书法字体发展的一个过程,大体上分为五大类: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在秦朝没有统一文字之前,也就是秦朝之前所有的文字,我们统称为大篆,这里面包括甲骨文,钟鼎文好多好多,统称为大篆。在秦朝统一了六国以后,由李斯统一了六国的文字,然后李思统一六国文字之后的字体,我们统称为小篆。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也提高了一个书写的速度。隶书大题分为秦隶和汉隶两大部分。总体上来讲,隶书是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然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粒数,大部分都是汉隶。
草书:
我们这里说的草书是指的草隶,所以草书要远远比楷书出现的时间要早,不过这一阶段的草隶,我们统称为章草,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大家常见的一些草书是指的今草,这个大家一定要分清楚一个是草隶一个是今草,两者之间是完全不相同的。
楷书:
楷书相对于要比隶书更加规整,当然,楷书也是有隶书转变而来的,它这个转变过程,我们把楷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魏碑,一个是唐凯,魏碑的字体中还有很明显的隶书味道,等到唐朝以后,把楷书推到了一个顶峰的一个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楷书,包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府。他们都是唐楷的代表人。
行书:
而行书是介乎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他既提升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又没有到达丑夫的那种状态。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她就是介乎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所以看起来并不会像草书那样的疯狂。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历程
大致如下
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
大篆: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书体的总称。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秦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
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
隶书: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因为书写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圆转弯曲的笔画,变为平直波磔形状,隶书应运而生。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特别强调:隶书同样由大篆演变而来,并非在小篆之后。
如果说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国古文字的终结,那么,产生于民间的秦隶,则是中国今文字的鼻祖。
二、隶书演变为章草,进而发展为今草和狂草
草即草率,草书可简单理解为汉字的草率写法。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最大特点。按发展先后,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广泛流传。章草直接从隶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来,但还未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还具有很强的隶书意味。
今草:草书经东汉张芝的进一步发展,大约魏晋时期,章草摆脱隶书痕迹,笔画连带增多,形成今草。
狂草:唐代,草书得到迅猛发展,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巅峰,因书写风格狂放不羁,故称为狂草。
三、行书和楷书
行书: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萌生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影响,加之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得行书在其它书体彼消此涨中保持长青不衰。
楷书:广义理解,楷书包括小篆和隶书。一般认为,楷书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魏晋楷书:以“钟王”为代表,风格秀丽、端庄、典雅、流美。
2.碑刻楷书:以魏碑为代表,风格壮美、雄强、拙朴、刚健。
3.唐代楷书:以“欧、颜、柳”等为代表,法度严谨、风格多样、蔚为壮观。其中,颜体经活字印刷术发展,演变为今天的宋体字。
当然,汉字或者说中国书法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书体演变也在错综交叉中进行,其传承脉络固然清晰可见,但若刻意去做简单的纵向切割和时段划分,显然是不科学的,你觉得呢?
二、书法演变过程
甲骨文: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写在龟甲上的文字。
金文:也叫“钟鼎文”,先秦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用的文字。
隶书:也叫“汉隶”,汉朝末年开始出现,形成了使用到今天的横、竖、撇、捺、点,这样的一些基本笔画。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字体方正也是书法入门的字体。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它起源于汉代,是那个时代的抄书员在速记时使用的,历经数代形成了一个肆意挥洒的风格。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既像楷书一样容易辨认,同时又像草书一样灵活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