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的?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房四宝的制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制笔过程中工艺的改进和毫毛采选的讲究,既促成了毛笔特性的提高,也使隋唐的制笔业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达到了更加兴盛的阶段。
唐代的笔,大多出自宣州。宣州成为当时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的宣笔十分精良,深受书生们的喜爱,也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白居易《紫毫笔》中说:“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这说明了当时的宣笔主要用兔毫制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十分名贵。
当时宣州的制笔名家有黄晖、陈氏与诸葛氏。唐笔锋短,过于刚硬,所以蓄墨少,容易干枯。于是又发展出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尤其是诸葛氏,为跨唐宋两代的制笔世家,技压群芳。其独到的制笔工艺和对制笔方法的改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诸葛氏制笔法,大大促进了毛笔的进步。
诸葛氏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叫诸葛高。欧阳修《圣俞惠宣州笔戏书》中说:宣城人诸葛高,做出来的毛笔,个个都很精良。诗中还对京师制笔与诸葛氏宣笔进行的比较,认为京师笔用起来不舒服,而且价钱高,不耐用,不如宣笔。
此外,诸葛高在长锋柱心笔的基础上,又创制了无心散卓笔,即在原加工过程中,省去加柱心的工序,直接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散立扎成较长的笔头,并将其深埋于笔腔中,从而达到坚固、劲挺、贮墨多的效能。
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的无心散卓笔,只有诸葛高会做,其他人做出来的,还不如一般的笔。这种无心、长锋、笔头深埋的形制,是对长锋笔的一种改良,标志着制笔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转变,在毛笔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还有新安汪伯立,都是诸葛高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