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行香子 七夕》 解释与赏析``
李清照的《行香子 七夕》 解释与赏析``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秦观课后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
职一学生缺乏诗词欣赏能力,不善于背诵。
【教学内容分析】
秦观的《鹊桥仙》是中职语文试验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唐诗宋词”
中的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并能熟读成诵。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提升人的认识,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手段及策略】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设计运用思维导图。它通过整体把握,条理分析,抓住关键词来整理大脑混乱的思维,帮助学生品读揣摩,理解课文,熟练背诵,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
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说说里面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明确学习目的。请学生看星座图。教师运用想象性的语言结合图片描述这首词的情景。
二、 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听多媒体范读,并齐声朗读此词。
三、 品读揣摩
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情、景、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词,并逐一显示思维导图。
三、 拓展交流
请学生结合所学的诗词说说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适当补充。并指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观升华到一种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后显示思维导图的全貌:
景 情 理
上阕 纤云飞星 银汉 相会前:传恨 一相逢与人间无数
金风玉露 短暂与永恒
下阕 水 鹊桥 相会时:如梦 久长与朝暮
临别前: 忍顾
四、 熟读成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教师给予指导。
五、 总结归纳
教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1、从本单元的宋词中选择一首做一个新的思路图。
2、选读一首爱情诗,准备参加朗诵会。
3、借助思维导图,将本词熟读成诵,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