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笔是谁发明和演变的?

时间:2022-05-30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扩展资料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是蒙恬。

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

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

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

扩展资料:

毛笔的三大分类:

1、羊毫笔,羊毫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其中宿羊毫存放多年,脂肪已干化,容易着墨;陈羊毫有些刚性;颖羊毫精细,尖端透明;净羊毫无杂质,羊毫性均柔软,笔头肥厚滋润,适宜书写行书。

2、狼毫笔,狼毫笔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狼毫笔表面呈现嫩黄色或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实直立。腰部粗壮、根部稍细。把笔尖润湿捏成扁平型即可见其毛锋透亮,呈淡黄色。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3、紫毫笔,紫毫笔是用山兔背上一小部位的黑针尖毛为主要原料。紫毫表面有光泽,锋颖尖锐刚硬,毛杆粗壮直顺,润湿捏成扁平型行细观察可以看出锋颖细长,呈黑褐色透明状。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还是以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宣笔和湖笔有什么不一样? 2022-05-2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