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在认识文学的双重性质时应当注意哪些复杂方面

时间:2025-01-15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在认识文学的双重性质时应当注意哪些复杂方面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一般性)

(1)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即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它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

(2)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

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

而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

但从具体作品看,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或偏于意识形态性——从具体作品看,表现为两种偏向:

一种,以审美性为主,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暗含意识形态性;如“为艺术而艺术”,山水诗,婉约词,“休闲文学”等。

一种,以意识形态性为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如“为人生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等。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

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第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第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书法基本三要素 说的都是啥意思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大体说来,笔法包括执笔、用笔,笔势是笔锋往来运动的态势,笔意则是由笔势的不同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精神风韵。前两者是“形”,后者是“神”。唐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可见笔法、笔势何等重要。其中“裹束”,是“结字”,而非笔意,但“结字”与笔势、笔法又关系密切。初学“为书”者连何为笔法、笔势尚且不知,所以张怀瓘这里便未谈及“笔意”。

关于笔势,它是一个凡书必有、极其重要而又往往被忽略的范畴。弄懂并自觉拓展关于笔势的思路,是学书的必须。如同一支乐曲从开始演奏到乐曲终了,分秒不能懈怠一样,书法从笔落纸上,直到整幅写完,笔锋运动也应是一气相通的。这叫做“贯气”或“行气”。因为是一气呵成,所以随着用笔轻重疾徐、提按顿挫、中侧藏露、方圆顺逆等的变化,不仅每一个线条点画,每一个字,都呈现了不同态势;而且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点画包括牵丝都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动态的,因而又都具有态势、气势,含有势能。上一笔收笔时所产生的能量,正好成为下一笔起笔的势头动力。于是,相临点画间、字与字之间,都有相互顾盼的呼应关系。一个有力的说明是,“永字八法”8种点画的名称分别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我们一见其字就似乎看到了某种动作态势。古人如此命名绝非偶然。高水平的书作,无画不具有势,无处不具有势。它们或以牵丝相属;或笔断意不断;或虽从点画上看已无关联,但相临两偏旁、两字间却有某种特定的关系。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无疑关系和谐了,作品就能给人以一个统一的某种精神;相反,如果“势背”,作品形象必将被支离破坏。在行草书中,笔势显而易见;在楷隶篆书,只要是有相当水平的,其笔势也是清楚的。

书家由兴致所遣使进行创作,受生活阅历、审美素养、即时心情等及笔墨功力所左右,产生相应的笔势。古人云,“书如其人”。即使临摹,也有个人的东西。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都力争形似地临摹《兰亭序》,都清楚地带上了个人用笔习惯,都具有各自的笔势。创作作品个人风格当更加强烈。这“风格”,既指“笔势”,更指由其而生的精神面貌,或称意韵、意趣、风神、气韵等等,即所谓“笔意”。评书画常说“笔意如何如何”,有时见作品上写明“仿某某笔意”,即指个人风格而言。《书谱》云:“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便是笔法、笔势、笔意间的关系。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笔墨纸砚是什么意思 2022-06-02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