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分别是?

时间:2024-10-1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一、《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分别是?

《乞巧》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乞巧 》

[唐] 林杰

译文对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注释: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乞巧: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二、《乞巧》相关诗词名句有什么

1、年年乞与人*巧,不道人*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唐·罗隐·《七夕》)

4、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宋·《鹊桥仙》)

6、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宋·晏几道·《七夕》)

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9、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唐·宋之问·《七夕》)

1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11、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2、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舆·《七夕》)

13、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4、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唐·祖咏·《七夕》)

15、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孟郊·《古意》)

三、关于乞巧节的古诗10首

1.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五代·后唐)杨璞《七夕》

译文:每年七夕,人们都祈求上天的巧手,却不知人间本身的巧事已无数。

2.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南宋·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译文:想到自己不像牛郎织女那样有七夕相会的机会,即便如此,还是能享受到一年一度的相会。

3.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

佚名并老《七日夜女歌九首(汉乐府)》

译文:春天离别的悲伤泪水,秋天期盼相会的欢歌。

4.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译文:或许仙界偏好离别,所以才让人间遥遥期待美好的相会日期。

5.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唐·罗隐《七夕》

译文:七夕之夜,天边星辰璀璨如河,家中欢笑连连,布置着红色的宴席。

6.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唐·权德舆《七夕》

译文:今日,云彩连绵仿佛搭建起鹊桥,牛郎织女不再脉脉含情、相隔遥远。

7.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唐·徐凝《七夕》

译文:一座鹊桥横跨在虚无缥缈之中,千声玉佩叮咚作响,宛如织女渡桥而来。

8.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译文:玉茗堂中春意盎然,翠绿的屏风前,新编的《牡丹亭》正在传唱。

9.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译文:乘着装饰着木兰木桨的船只,在藕花盛开的乡间,一曲终了,厅堂中红色灯笼下的气氛渐渐凉爽。

10.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细腻的云彩巧妙地变幻,流星飞过传递着相思之恨,银河流逝悠远,暗中见证着它们的渡过。

四、乞巧古诗后两句的意思

诗两首

乞巧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 张永红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乞、巧、霄、渡”四个生字,理解多义词“乞巧”、生词“今宵”、“碧霄”词义;辨析“宵”与“霄”;积累课外词语如“乞求、乞丐、乞食、乞讨、乞怜、乞援;元宵、夜宵儿(消夜);通宵、云霄、九霄”等词。

2.理解诗意,感受唐代“乞巧”这一民间习俗的盛况,体会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渴求和期盼。

3.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诗句。

(二)学习时间

40分钟(生字书写练习、巩固认知与课外词语积累、诗句背诵练习在后10分钟)

(三)教学准备(略)

(四)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十分钟“中国节日大竞猜”活动设计:

1. 读郑逗诗句竞猜:“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根据画面人物活动猜出相关节日及流传的相关民间故事【青年恒景在仙人的帮助下,利用茱萸、菊花酒和宝剑杀死瘟魔】,说说民俗及意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2. 人物活动图片竞猜:“端午” (让学生根据画面人物活动猜出相关节日及流传的相关民间故事【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和民俗及意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chānɡ蒲】)相机出示下列古诗: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dī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zhào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qián螭chī。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宋 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3.星空图片竞猜: “七夕”(让学生根据画面上牛郎织女星猜猜节日及相关民间传说,说说民俗。)

(1)相机出示《牛郎织女》故事连环画:简介故事梗概。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最终都是夫妻两地分离,母子被拆散的悲惨结局。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在《七夕赋》中,我们能感受那种家庭不得团圆,夫妇两地相思的悲怜。相机出示诗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抒shū。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3)出示古时“乞巧节”女儿们乞巧连环图简介民俗: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还在明月下,用五彩线传九孔针,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如果线穿过了针孔,就能得巧。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这样的民间节日,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最为盛行。

3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

1. 引入新课

简介林杰:唐朝有一个诗人叫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通书法和棋艺。他以描写乞巧节上的盛况为内容的一首诗至今还被人们吵芹吟诵和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因为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乞巧节上的情景,所以编者用“乞巧”这个节日名称给它做诗题。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乞巧”,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板书“乞”和“巧”)

相机指导:

(1)“乞”字下面的“乙”就像一个跪着的人,正向上面的卧人乞讨。“乞”是“气”字少一笔,向人乞讨,气都不敢出。你能根据这个字理,猜猜可以用“乞”字组哪些词?

(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词义引发积累)

(出示词语“乞求、乞丐、乞食、乞讨、乞怜、乞援”)一起读一读。

(2)“巧”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齐读诗题。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乞巧”是古代的一个节日的名称。“巧”在字典里还有指“(手、口)灵巧”的意思。联系“乞”的字义,“乞巧”还可以怎么理解呢?

3.初读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唐代的乞巧节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人们在七巧节上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杰的诗句。

(出示诗句,生字注音)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学生自读;指名两个学生读,正音;全班读,评点七言诗节奏把握)

4.辨析“宵”与“霄”,理升丛毕解“今宵”与“碧霄”词义,积累课外词语。

诗中出现了两个读音相同的字,拿起笔画一画,怎么区别它们的?

【预设:学生在字形上加以辨析】

教师讲述引导字义区别: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偏旁部首往往和字义有关系。“宵”本义指“夜晚”。夜晚人们都要回家休息睡觉,所以用与房屋相关的“宝盖头”来表示意思。“雨字头”的“霄”,表示空中水气、云气,后来引申为天空的意思。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混淆,有一句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我们来读读分别含有这两个字的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今宵、元宵、夜宵儿(消夜);碧霄、九霄、云霄)

“今宵”就是( )?(指名回答)

“碧霄”又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可联系诗句)今年的8月6日就是七夕,在这样的夜晚,碧霄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想不想看看这样的天空?(出示图片)

5.感知诗意,捕捉诗景。

在这样的美丽夜空下,在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人们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和林杰去看一看。(齐读全诗)

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人们在做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自读思考,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引导重点:抓住“看”【想】和“家家”“尽”,引导学生了解七夕盛况。)

(板书:看碧霄,【想】鹊桥相会;望秋月,穿尽红丝)

(相机理解文中“乞巧”词义。)

(在感悟描述中相机朗读诗句。)

小结:每到七夕之夜,人们总要仰望星空,畅想鹊桥仙人相会;家家的女儿们望秋月乞巧,穿尽了数不清的红丝。同学们,眼随心动,心中有你看到的景,朗读时,眼中就会有了物。让我们成为这景中一人,去看碧霄,鹊桥相会;去望秋月,穿尽红丝。

学生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眼神表意。

6.由景入境,感悟诗情。

(1)正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才使得一年一度的七夕是那样的浪漫,令人遐想。再读读第一、二行诗句,想一想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仿佛看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人们,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些什么呢?(指名回答,并相机让学生朗读原相关诗句,表情达意。)

【预设①:感慨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团圆相聚,为他们高兴,又为他们惋惜相聚的时光短暂】

【预设②:祝福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团圆相聚,期盼幸福永恒】

【预设③:祈祷自己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星,令人感慨万分的爱情故事,无一不牵动着人们善良的心,让人每年此时都仰望星空,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和诚挚的祈祷。让我们读出我们的感慨,读出我们的祝福。

(齐读诗句)

(2)人们不仅祝福天上夫妻相会,家家的女孩都在虔诚地乞巧,又是为了什么?(指名回答)

女孩们穿尽红丝几万条,仅仅是为了乞求一双灵巧的手吗?让我们听听这首民间流传的《乞巧歌》。(出示歌词,教师吟诵,学生据提示继续回答)

我们这儿也有很多女孩儿,你想乞求什么?(女学生自由发言)

男孩们想帮女孩们乞求些什么?(知名几个男生回答)

乞巧的家家女孩们仅仅是穿尽了数不清的红丝线吗?(指名回答:诚挚的心愿)

这一个“尽”又让你体会到什么?(指名回答:虔诚的祈求)

是啊,穿尽的是红丝线,但虔诚乞求的是灵巧的双手,是真诚的心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和她们一起真心地乞巧,共同乞求吧。

(配乐齐读全诗,着重指导后两句。)

(练习背诵)

7.拓展阅读(机动):

设计一串引语,引出相关诗句,提升情感。

《七夕》

(后唐)杨璞(pú)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词(唐)崔颢(hòo)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权德舆(yú)今日云骈(pián)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人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滑洞孙条. 译文:家家户户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颤毕,穿完信链了数不清的红线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隐数红丝几万条.

译文:家渗塌家户户的少女灶喊首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罩宏谈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绝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物碰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笔墨纸砚是什么意思 2022-06-02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