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多措并举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
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科建设上主要以“文科”统称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系科,此后分别在1994年和2004年使用“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称。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 ,旨在通过发展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基础、教学架构、实践方法,切实从中国的历史基础、社会生态、文化特性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的生活经验、文化事项、审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律,综合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技等各学科成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展相关研究、教育和文化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基础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孕育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深刻的意识形态性,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更成为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取的学术资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民俗现象出发关注民艺价值,20世纪50年代提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称谓,到20世纪80年代从理论上确立“中国民艺学”学科,经历了理论的深化和保护实践,是植根中国现实并具有中国文化使命的学术研究和建构。
民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种文艺品类和样态,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建设“民间文艺学”学科,将中国数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遗产、民间文艺文脉提升到学科层面加以发展,既是借鉴多学科的发展成果,开展系统研究和教育教学,也是从本土生活和文化出发,对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的文化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并支持实践发展,从而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理路,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成为国策,推进民间文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须契合民间文艺构成与内涵的人才支撑和学术支持。重视民间文艺的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关系到中国民间文艺的知识传授、学术研究和相关管理评价,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关于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建议
学科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定相关知识谱系,并将研究事象提升到原理层面,建构起相应的方法论体系,对于学术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在现有学科门类体系架构中,“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推进:
优化学科设置,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可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下设“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民间文艺学理论”3个二级学科,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力度。由此进一步明确我国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健全和深化中国化、本土化的民间文艺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后备军;并就我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民间文艺的理论阵地。
加强教材编纂,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学教材编纂与出版工程”。加强教材编纂是专业人才培养所亟须,也是社会普及教育的需要。以当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为例,涉及普查、申报、鉴定、评审以及实施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各环节,涉及理论内涵和方法运用,以及借鉴吸收国际有益经验并在广泛实践中进行发展创新等,单一的概论式教学难以满足相关的人才需求。面向高校人才培养,突破概论体系,结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等加强全面性、代表性、经典性民间文艺作品的传授传播,深化对于民间文艺“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内涵的阐释,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从历史传承上认识民间文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认识人民的文艺感召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并学习和拓展田野调查、社会调研的理论和方法,参与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发展实践。
同时,面向中小学少年儿童教育,从“中国民间文艺乡土教材”编纂计划做起,成立教材编纂团队,发掘地方民间文艺特色,充分梳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民间文艺样式,编纂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儿歌、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读本,编制地方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乡土教材,探索推进民间文艺进教材、进课堂,加强民间文艺知识普及、民间文艺情感培养。整体上,通过教材出版与传播,推动建立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传习的民间文艺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课题攻关,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课题研究。建设我国“民间文艺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要从历史积淀深厚、样态丰富、且富有时代内涵、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文艺出发,深入研究,对中国民间文艺做出深刻有力的理论概括。二要善于将外来理论方法中国化、本土化,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三要加强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鉴。民间文艺主要是集体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涉及不同门类样式,要从多种角度去加以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阐发等都有汇通之处。四要加强历史、原理、评论及方法等不同层次的系统化研究。既要有作品的、事象的历史研究与文艺评论,也要探讨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观念变迁,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和哲学层次的理论建构。
加强社会服务,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部署,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就民间文艺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转化及涉及的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等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