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作家对话会在京举行
8月13日,由中国作协外联部和韩国大山文化财团联合主办的中韩作家对话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外联部一级巡视员张洪斌致辞。中国作家、学者东西、欧阳江河、李云雷、甫跃辉、金京善和韩国作家、学者徐河辰、郑标辰、金宝英、郑容俊、金泰成与会发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文学的温度”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欧阳江河、东西、金宝英、郑标辰分别朗诵了各自的代表作。会议由中国作协外联部亚非处处长李强主持。
张洪斌表示,中韩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两国作家是好朋友、好亲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包括中韩在内的多国作家朋友,纷纷执笔创作,写出了很多观照心灵、传递大爱、温暖人心的文学作品,带给世界希望和力量。文学之所以有让人感到舒适的温度,是因为它饱含着真诚的情感,对他人、世界和生活充满着善意、期冀和向往。文学的温度,正是源自于作家们的情怀与担当。
东西结合自己的人生、阅读和写作经历,回忆父母和书籍给予自己的温暖和感动。他说,自己高中时就决心做一名作家,目的就是要写出自己曾经获得过的温暖,和对父母以及亲人的所有感动。中外名著中的复杂情感进一步滋润了他的心灵,使他了解了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变得强大,让他在获得温暖的同时也学会了温暖写作。
徐河辰认为,当下的韩国小说在素材、叙述方式、发表媒介等诸多方面都比以往更加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文学的表达形式更有新意。文学与科技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读者层,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证明,这是一个传统方式不再令人感动的时代。作家们需要坚持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不论世界如何变化,都要保持文学无邪、纯粹、真诚的根本特性。
欧阳江河谈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认为现代人应该多重温一些经典诗歌作品,并把当下的日常事实和经典诗歌结合起来,形成对读、对写、对看、对话的关系。诗歌能够温暖人心、镇定人心,这是诗歌的固有属性,哪怕是批判的、抵抗的诗歌,根本上也蕴含着文学感动人心的温暖力量。
郑标辰说,人类的情感、欲望、理念和语言都是有温度的,世界和文学因此发生改变。文学是衡量世界温度的晴雨表,也是传达世界温度的热导体;既是降低世界高温的散热器,也是提高世界低温的发热体。文学的根本责任是同情和关心弱者、边缘者,反对世界上的不公和压迫。
李云雷认为,文学的温度就是人心、生命和良知的温度。我们需要来自文学的温度来抚慰生命,重建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视野,以人心温暖人心,以人心唤醒人心。特别是在今天,更应该继承中国和世界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有感情、有温度的书写,将这个时代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感受凝聚起来,将一个更加美好温暖的文学世界留给读者。
金宝英表示,文学传达的是一个人内心最深邃的部分,它能够跨越陌生人之间的遥远距离,让素不相识的作者和读者相互理解,这是文学的温暖所在。中韩两国有相似的文化,并肩走过久远岁月,两国读者也很容易产生共鸣。纵观历史,大多数事物都会随岁月流逝而消失,只有最美好、最深情的语言才能永久镌刻在记忆中。
甫跃辉分享了奶奶和父母给自己讲故事的往事,这些故事给予了他丰富的情绪体验,并且深刻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他认为故事是最早的文学,故事带给人的温暖,正是文学带给人的最早的温暖。文学应保持这一底色。
谈及文学对人类的观照,郑容俊认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虽然以人为基础,但人类对独立的个体似乎并不感兴趣,个体被忽视和遗忘了。文学一直在努力寻找被时代所淹没的个人,重视他们微弱的存在。人类是矛盾的,是喜剧和悲剧、光明和黑暗的交织,要判断一个人,不只是要看他的表面行为,还要看到他内在的、无法形容的情感和思绪,因此只有文学最能测量出人类的温度。
金京善从跨文化对话与中韩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的角度,回顾了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两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交流情况。她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不仅是我们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亦是我们向世界展现本民族文化的有效媒介,同时在促进世界人类文化发展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金泰成看来,文学始终是温暖的,拥有支持我们生活和战斗的精神力量,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是幻想的动物,在基本的生存环境中,需要通过梦想来生存和发展,文学则是实现这种需求的重要手段,希望文学可以带给人类永恒的光亮和温暖。
据介绍,近十几年来,在中国作协和韩国大山文化财团的共同推动下,中韩两国建立了双边和多边的交流机制,文学界交往越来越密切。两国翻译家携手合作,不断推动文学作品互译,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感情。疫情当前,两国作家朋友始终守望相助、相互支持,让友谊进一步升华,感情进一步牢固。近两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明年还将迎来中韩两国建交30周年,大家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化中韩两国文学交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通过两国作家的共同努力,让中韩文化文学交流不断深入发展下去,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