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传承优秀邻里文化 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

时间:2022-05-2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邻里关系发生改变,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变得相对疏远。如何传承中华优秀邻里文化,共建社区共同体,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议题。青岛“邻居节”十七载的探索与沿革,为社区建构新型邻里关系、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素材。

青岛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居民与市北区市政工程一公司职工为防疫志愿者和社区老人包粽子

  建构新型邻里关系:互信互容互合互助

  邻里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基于农耕文明,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具有亲密、互动、互助等特征的邻里文化自然生成,在这种邻里关系中,个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融洽亲密的比邻关系逐渐淡化。邻居之间互为“陌生人”,成为城市社区的常态。邻里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复杂化、表面化和功利化特征,孤独冷漠、不够包容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塑造和重建符合现代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新型邻里关系,而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陌生邻里关系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中国传统邻里文化中寻找滋养。

  《论语·里仁》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句古语道出了传统中国对邻里关系的认知和期待。“里仁为美”是在中国漫长的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邻里文化观,蕴含着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一方面,“邻里一家”是传统邻里文化的道德原则和构筑社会人际交往的关系准则;另一方面,“守望相助”是传统邻里相处的实践原则。相扶相助观念引导邻里合力处理公共事务、抵御社会风险。

  农耕文明生发的传统邻里文化是我们建构新型邻里关系的思想来源,但在城市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并建构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邻里关系。青岛“邻居节”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传统邻里精神的回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与转化。经过十七载的生根、发芽和成长,青岛“邻居节”成为城市社区重构邻里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它有效化解了城市邻里“陌生人关系”困境,助力城市社区培育出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新型邻里关系。

  互信。城市化进程中,信任危机是建构和睦邻里关系的第一个障碍。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不仅缺乏传统社会的亲缘、地缘信任基础,而且相对封闭的居住方式强化了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距离感和警惕感成为城市居民的第一选择。相互信任感的建立,是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首要特征。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峨眉山路社区组织辖区儿童开展国学课堂活动

  互容。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对稳定单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变迁打破了这种单一性和稳定性。城市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某些方面带来了矛盾和冲突,为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思想观念差异带来的矛盾,我们需要唤醒邻里精神,倡导包容的和谐人际交往观。包容是现代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内涵。

  互合。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依亲缘、地缘而居的熟人社会,通过相互信任和习俗规范引导人与人之间的自愿合作,城市化进程解构了这种关系网络和信任基础。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需要以一种合作精神化解冲突,在认可冲突和差异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寻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倡导以“合作”为方法,以“和谐”为目的,实现以“合”达“和”的邻里关系状态。

  互助。“邻里相扶,守望相助”是中国传统邻里文化的实践导向。邻里具有距离相近的自然区位优势,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就说明了邻里互助的重要功能。互助精神是邻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互助精神的培养是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实践特征。

  互信、互容、互合、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契合了中华优秀邻里文化传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

  增强居民认同感,共建社区共同体

  现代社区共同体具有“文化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两层属性,社区应以“新型邻里关系”为内核,培育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和治理层面的参与感,从而塑造和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青岛“邻居节”作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在重新定义邻里关系内涵的同时,也在培育公共精神,探索共建社区共同体。

青岛市李沧区湘潭路街道湘东社区

  首先,“邻居节”构建社区邻里共同体的交往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是社区居民交往的重要场域,有效完善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强化邻里联结。青岛“邻居节”通过再造邻里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场景和活动平台,创新发展了线下公共空间和网络公共空间的叠加机制,从而构建了新的居民交际场景。一方面,打造传统线下公共空间。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各种类型的互动活动,以丰富的文化内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及互动需求,增强居民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线上公共互动空间。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媒介,开展“云端邻里聚会”“云端直播”“云端比赛”等各类活动,拓宽了邻里沟通渠道和互动空间。社区居民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消除了城市生活的封闭性所带来的隔离感和陌生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其次,“邻居节”培育社区邻里文化共同体意识。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共同空间,不仅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社区居民生活层面有序有矩的“秩序认同”,还要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通过塑造集体记忆、建构社区文化,实现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青岛“邻居节”通过融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活化邻里情结,培育社区居民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节庆日、特色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社区邻里情感联结的同时,提升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的邻里关系。青岛“邻居节”与文明家庭创建、文明市民选树、道德模范宣传相结合,倡导邻里团结、相亲相爱、尊礼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让居民从内心深处更守礼、守矩、守德、守善。

  最后,“邻居节”培育社区邻里治理共同体意识。社区具有治理共同体属性,这一属性要求所有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青岛“邻居节”以政府统筹主导、多方协同、公众参与为特征,实现了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双重推进。一方面,完善利益表达和对话机制。开发“青岛云”社区服务小程序,面向全市市民开放。线上公共互动空间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参与需求,不仅有利于培育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提升社区治理的自主性。通过协商形式共议共担公共事务,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意愿,让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城市发展,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依托“邻居节”,社区邻里共同体在实践中逐步生成,并发挥着弘扬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应对社会风险、培育公共精神等重要功能。

  和谐邻里关系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青岛“邻居节”弘扬传承了历史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

感觉不错,赞哦! (1)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宣笔和湖笔有什么不一样? 2022-05-2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