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
11月6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文学院和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承办的“新世纪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及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
目前,文学史范畴内所涉“新世纪文学”概念,一般指2000年以后创作的文学作品。新世纪文学这20余年的发展,不仅是在时间上的延伸,更在体量增长、形态变化、关系变动等方面具有独特路径,为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空间。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论坛的召开是为更好地总结“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经验和脉络,对新世纪文学的立体感、丰富性以及发展意义做出更深层挖掘,并为新世纪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开拓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
开幕式上,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宋剑华对新世纪以来呈现的文学新景观进行了相应总结。程国斌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全球化的深入与地域文化的兴盛,多方碰撞与对话,使当代文学充满活力,因此更要求学者和评论家对充满活力的时代和文学形势做出及时的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以现场连线的方式发来祝辞。他将“新世纪文学”理解为一个根据自然的、客观的时间节律而产生的概念,“‘新世纪文学’处在‘新时期文学’的延长线上,是一个‘长二十世纪’。”李敬泽指出,“但与‘新时期文学’相比,它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规模走向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
李敬泽希望,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新变局,文学批评家应以历史的自觉,对新世纪文学、新时代的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早研究员重点论述了网络时代下的文类与跨媒体现象。他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迥异。
新媒体语境下,标题的“强吸引性”往往是网络平台信息呈现的特点,并直接影响到读者阅读意愿。
“在新时代,需要理解文学环境、拟想读者以及写作机制的转换,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全媒体时代对文学氛围与写作的影响。”杨早总结。
当日,与会专家学者立足“新世纪”这一新的时代与文化语境,就相当数量的新世纪作家、作品,以及创作题材选择、社会变迁对文学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为期一天的热烈研讨、交流。
同时,都市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文类,以及女性写作、底层叙述、非虚构写作、70后写作新动态、新世纪诗歌及影视作品创作、新兴媒介的“介入性”力量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等,都是与会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的文化议题。
“文学是我们理解时代、历史和自我的一个有力支撑点,也是个体生命得以丰富展开的重要形式。今天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反映出对新世纪文学拓进的有效观察和阐释,希望本次论坛的召开能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作出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程国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