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描写冬日湖水结冰的古诗?

时间:2023-04-20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描写冬日湖水结冰的古诗?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这种文体的一大魅力在于,不同的作者依据同一词牌,可以写就不同的经典。“忆秦娥”便是极为特殊的一个词牌。这个词牌留下的经典不算很多,但最著名的两首远隔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赞叹。词作是经典,词人也拥有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这便是李白与毛泽东的两首《忆秦娥》。 相传李白留下了十余首词。因为李白处于词这种文体并不流行、尚属草创阶段的盛唐时期,这些词不同程度受到后人质疑,认为非李白所作,但《菩萨蛮》与《忆秦娥》两首却得到较多论者的确认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南宋淳佑间黄昇编集的十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中,选录了李白的这两首词,并称赞“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是一首双调小令,共四十六字。“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这一词牌便源于李白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这一句。秦娥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相传当时有个叫萧史的男子十分善于,能把孔雀和白鹤招引过来。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十分喜欢他,秦穆公便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每日教弄玉,模仿凤鸣,最终真的招来了凤凰。最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二人一同成仙而去。“乘龙快婿”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李白的《忆秦娥》从女子伤别写起,寥寥数笔,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怀古伤今之情。伫立乐游原, 不见离人归。当秦宫汉阙成为渔樵的谈资笑料,当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吴宫花草、魏晋江山只会给人以深深的反思。 《忆秦娥》是毛泽东在长征后写的第一首诗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仓促转移的红军在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到只有3万余人。 娄山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居于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娄山关由三座山峰包围,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历来是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中央红军的长征队伍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全词以“西风”起首。西风,多指秋风,因为古人认为西是属于秋天的方位。西风多用于萧瑟、凄凉的景象。无论是宋朝辛弃疾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还是元朝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都给人凄清衰败之感。李白在《忆秦娥》中,也将西风与残照并列,表达一种历史消亡的感觉。毛泽东的词中,紧随“西风”的“雁叫”进一步增加了凄凉之感。从《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开始,雁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漂泊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因此,雁叫往往也是悲凉的,就像唐朝李颀在《送魏万之京》中所写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因此,当一只或是一行高飞的大雁,在结霜的清晨,伴着一弯冷月飞翔,传来的雁叫声在空山里回荡,人们听到后忍不住为之动容。 写到这里,毛泽东的笔触一转。在大雁高飞、冷月高挂的天空下,在结了寒霜的地面上,传来了马蹄声。这里的马蹄声并非激越豪迈的,而是小而碎的,显得很急促,也很疲惫,很符合红军艰辛的行军情况。与马蹄声相映的,还有喇叭声,同样是哭咽一般。这两种声音与空中的雁叫上下呼应,以声音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行军画面,苍凉而悲壮。 急促的马蹄声,踏破了清晨的宁静。寒霜胜雪,凛凛寒意似乎能穿透身上的衣服,沁入人的骨肉。上阙所写的便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如此场景,读者的心也会受到感染,并由此联想到行军途中红军战士的心情。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一路上遭遇了太多惨烈的伏击,可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随时可能失去。当个人面对着前途未卜的命运,浮云也难免会遮住望眼了。 这样的半阙词,放到词最鼎盛的宋代,由最优秀的词人来续写,下阙无非是更添一份凄凉和悲壮。偏偏在毛泽东的笔下,下阕词陡然开阖,写出了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气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摆脱被围追堵截的困境,红军采取灵活的作战方式。此前已经二渡赤水,出其不意在贵州为自身赢得了一丝机会。张爱萍在《从遵义到大渡河》中写道:“出敌不意,突然回戈东进,把敌人甩在长江两岸。……我十二团先敌赶到赤水河,仅以三条小船,从二郎滩击溃东岸守敌,顺利东渡赤水河。”面对着机会,毛泽东等人没有错过,2月19日至21日,红军主力分别从太平渡、九溪口、淋滩、二郎滩渡过赤水河,随即星夜兼程疾进,24日攻占桐梓,25日奇袭娄山关,28日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2000人,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靠着这种战术,红军随后三渡赤水,让敌人的判断彻底犯了错误;其后四渡赤水,终于拖垮了国民党大批精锐部队,创造了三万红军走出四十万人大军包围圈的奇迹。“从头越”,“越”出了红军的新生,“越”出了新中国的诞生! 词上阙的场景在清晨,下阙则是在黄昏,重点描摹了夕阳。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晴空丽日下的娄山关,青山如黛,给人一种无比祥和的感觉,可在行军打仗的黄昏时,则完全不是如此了。如血的残阳缓缓沉入深不见底的天际,给人一种自然无比辽远而个人十分渺小的感觉。可伟人在这一刻,却能生出十分豪迈的感情。究其原因,是不同的心境,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夕阳。在李清照的笔下,黄昏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色彩极为绚丽。可在毛泽东的笔下,黄昏却有种震撼人生的苍凉与壮阔。高山雄关,固然高耸入云,凡人难以超越,但走到了这里,就意味着重新开始。居高临下,红霞满天,按照俗谚,明天又是个好天气,毛泽东既写出了独特的人生哲理,又展现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气魄和胸怀。 当年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面对着壮观的自然景象,曹操抒发的是自己的壮怀,毛泽东同样如此。毛泽东自己也认为,他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回首那如血的残阳和如海的苍山,所有的失败与胜利,都成了过去。毛泽东自身经历的浮沉与曲折,在他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也都成为了一个瞬间。一首《忆秦娥》吟罢,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和喜悦?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宣笔和湖笔有什么不一样? 2022-05-2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