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讯  >

国画人物画的名家名作?

时间:2022-10-25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国粹。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国画大师,也都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画风和专长,彰显了大师们不同的水墨意趣和人文情怀,韵 味无穷。

名家名作如下:

1、齐白石· 虾

2、黄胄·驴

3、李可染· 牛

4、李苦禅· 鹰

5、吴作人· 金鱼

6、徐悲鸿· 马

7、娄师白· 鸭

8、黄宾虹· 山水

9、张大千· 荷

10、刘继卣·虎。

写意人物画心得?

写意人物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地传达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 再现了中国人的发展观。4 周的写意写生课,让我们在写生过程中融会贯通历代 画家所经营的精神家园中收获着硕果,那是哲学的,是生命的,是造化的。 以书入画 ,所谓书画同源。 综观中国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的发展要晚于中国画 的发展, 当中国书法找寻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后, 中国画反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用笔使 得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变的丰富起来。 所以书法的用笔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的 首先是用笔技法方面 即“写”和“法”的“书写性”用笔。中国书法以线造型的独特表现 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体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运动和节奏。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 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达到了通 过线条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工笔人物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画面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 造形体、表现神韵、传递感情的重任。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笔的提按转侧、粗细顿折等变 化,通过对线条造型的疏密、虚实处理来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通过线条的曲直、刚 柔、粗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通过线条的顿挫、转折来表现形体结构与透视变化;通过行笔 快慢、抑扬来表达情绪。”。由此,线条的书写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丰富了线造型的 形式美与内涵美,同时也使得线条的性格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意趣化、风格化和精神化, 促进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精神追求。 重造型、讲笔墨,仍然是需要努力坚持的。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有时很难区分,有 时形即笔墨,有时笔墨即形。写生中, 为表达写意的意趣、 风貌和气派,作者不能就形是形, 亦不能单纯笔墨,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代又一代画家永恒的课题。 徐悲鸿学派由于过 分强调素描关系和造型的严谨,大多作品呈现出较重的“写生状态”而削弱了笔墨,但也不乏 因自觉向笔墨靠拢而获得成功的画家,如卢沉、周思聪等。 新浙派人物画也以素描为造型基 础,但对传统的西式素描进行了改造,弱化光影强调结构,并加强了线的表现功能,在笔墨 上向已成熟的中国写意山水花鸟画借鉴,取得了造型与笔墨的相对统一。 虚实结合概而言之,有两大类, 其一,以曲隐、藏露之形式表现。其二,以疏密、繁 简、浓淡体现虚实。 虚实结合、疏密相用,要掌握的是一个程度。概言之,有两大方面的 内容之程度需要掌握,其一是形象之真的程度,如是象非象、不即不离、有无之间、似与不 似之间。其二是形象多少、浓淡的取舍,在一幅里不是把看到的东西都画进去,而是有选择 的取舍,取为实,舍为虚,主体突出的部分为实,淡化的部分为虚。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 不等于真实形象的照搬,而是通过艺术家从目视到心视的转化,所以出现了是相非相,似与 不似的恍惚,这种不似之中包含着艺术家的灵性与情感。 学习中国画写意人物写生课,要学习古代写意人物画佳作,体味到其中的优秀技法和 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但我们要想学好写意人物画, 还要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秀之处, 譬如,它的造型,它的明暗关系,而且也要加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拥有良好的品格,同时 还要观察生活。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推荐阅读
  • 早期的火枪、火炮是怎么制作的? 2022-05-28
  • 麻纸有什么缺点? 2022-05-28
  • 《淮南子》的文学风格成因是什么 2022-07-19
  • 宣笔和湖笔有什么不一样? 2022-05-2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