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征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征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 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 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 描写妇女者称仕女; 肖像画称写真。 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 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 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 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 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 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 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 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 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 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自南宗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肇兴以来,此后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 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 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 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 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 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二、中国画的三科表现和内涵
国画历史源远流长,不过再远都有个源起。至于国画一词的出现,一般人认为不晚于汉代。那时人认为国家居天地之中,所以称为中国,因此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又称“国画”。
国画一般包括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具体操作,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各类材料上。一般所涉及到的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创作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和见解。
国画有多种分类方法,但最为常见、最为认可、受众最广的当属按题材划分的方式。事实上,这种划分方式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表面上看,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生活观念和人的普遍思想,在行内常有“画分三科”的说法,就表示国画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生存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画之所以分为这三科,其实是哲学思考,三者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的真谛所在。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花鸟画,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画,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三、中国画的六法
六法: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提出所谓“图绘六法”云:“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图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以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气韵生动---指画一张画的总体感觉生动与否,系画之魂。
骨法用笔---指中国画的用笔必须有骨力,所谓笔力遒劲是也。
应物象形---写形、造形。
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
经营位置---构图
传移模写---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