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如何发展成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闻名中外的国字号 “文房四宝”之一,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认为,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 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
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
世人 评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 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奚超之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名扬天下,世有 “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 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 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 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
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明代徽州刊印了 “四大墨谱”,即 方于鲁辑《方氏墨谱》,程大约辑《程氏墨苑》,方瑞生辑《墨
海》,宋李孝美辑《潘氏墨谱》。
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 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
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文苑 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珠墨、仙桃核墨、紫微恒星图墨、鱼 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 腻理”的特点。
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可分为松烟、油烟、
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 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 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