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亭的人物生平
一、苏学亭的人物生平
苏学亭,1972年在家乡(搜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人民公社)西河高中毕业后务农 。1980年到山东科技大学参加工作至今 。1986年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先后担任过仓库保管员、食堂炊事员、西餐三级厨师、鲁菜特级厨师、食堂管理员、管理工程师、伙食科副科长、科长、生活服务中心主任、后勤服务公司副经理、党总支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中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伙食工作检查评估专家组专家。荣获中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苏学亭自幼喜爱书画,走向书法家的路子极其漫长而艰辛。为提高书法技艺到处拜师问道,浸淫其间。先后进修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三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书法函授(一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张继导师书法工作室(两年)、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两年)。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张继先生。旁码先后得到沈鹏、张海、梅墨生、金运昌、毛国典、刘文华、洪厚甜、王元军、叶培贵、孙健等当代书法大家、名家教诲指点。兼学各体,主工隶书。临池、读书、修行、问道,最终成为学校第一个中国书法国家级会员。 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全国篆书作品展、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优秀作品评选、2008庆祝北京世启空奥运纪念碑林、中国马来西亚书法交流展、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和谐中华”首届全国书画大展、“临川之笔”全国书法作品大赛等。 苏学亭有多幅书法作品获奖:第六届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三等奖、第七届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三等奖、“金色年华”全国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金奖、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全国“庆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家珍品集》《当代艺术名人墨缘大典》《当代书画名人墨香四海新作大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典藏》《中国当代红色书画艺术名作品鉴》《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年鉴》等,作品被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贵州省博物馆、大庆油田美术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被中华人物杂志社评选为2007―――2008年度中华人物。
建议去正规的烹饪学院,学院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学院对液余学生的基本功培养非
常注重,对其刀工、火候的旅卜控制有科学的传授方法。最主要的是学院不会闹镇滚只将教学局
限在“厨房”,更多的是对于食材的了解、菜品的典故和发展历史有着详细的课程安
排。厨艺随心,学院旨在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其思想解放。
二、刘文华的艺术字
刘文华 艺术字:
三、刘文华的个人简介
1983年9月-1988年7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攻读学士学位;
1990年9月-1992年7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2年9月-1996年7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8年8月-1990年8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助教;
1995年7月-1995年10月,美国AT&T GIS公司, 接受培训;
1996年8月-1998年8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
1998年8月至今,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研究员;
2000/9-2001/1, 电子系大专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
四、隶书怎样创作
具体来说,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主要有 篆隶结合、造型奇特、融入行草、金石趣味、碑简杂糅 等五个方面,以下结合书家及作品进行分析。1、篆隶结合 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有人讲“篆隶不分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当代书家时常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状态下所得不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多取圆势。书家们将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中,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仿佛回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有篆法,又有隶意。虽然是篆隶杂糅,但是整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当代书家篆隶结合最典型的代表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生,他在篆隶结合方面为当代书坛树立了典范,成为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陕西中年书法家赵熊,在陆维钊先生之后,进行篆隶结合的新探索,称其书作为“五分半书”,即篆隶各取一半,颇具特点。 2、造型奇特 隶书的造型具有突出的特点,或纵长取势,或宽扁见长,皆具风神。传统的隶书造型多取横扁之势,而当代隶书作品的造型则多纵长取势,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反其意而用之,却取得了一种特殊的造型效果。当代许多隶书作品在造型上采用了纵长的取势,忽略了传统隶书以扁平取势的显著特点,但是在用笔上却仍遵循着隶书的波挑、波磔的风格特征,并且根据字形的需要,横纵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作品的体势变化,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书法家有四川的何应辉、河南的周俊杰、广东的欧广勇等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取法奇特的汉碑作品,如何应辉的二石(《石门颂》和《石门铭》)合一,笔趣丰富;周俊杰和欧广勇皆取法《汉魏十三品》中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形取纵势,笔意丰富,造型奇特。 3、融入行草 每一种字体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之上的,隶书也不例外,当人们在实用书写时为了追求便捷,便会加入一些行草书的笔意。在当代书法家中,张海先生以擅长草隶而闻名。他早年的隶书以汉隶为本,多求精美,取法《乙瑛碑》、《封龙山颂》等,后来潜心研究汉代帛书、简牍,并将其和行草书融入到传统的汉隶之中,开辟了隶书的新的写法——草隶,也充分体现了书家的性灵之美。从张海先生的隶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已与传统的汉隶的平稳庄重的风格有了明显的不同。首先,用笔极其丰富。作品线条的粗细变化十分明显,行草书的笔意随处可见,甚至某些字像“如”字右面“口”字的转折处使用了魏碑的笔意,在一幅作品中融入了多种笔法,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灵性。 4、金石趣味 当代书法家在篆书和隶书的创作中追求金石趣味,是清代以来书法家所进行的探索的继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直接影响了当代隶书的发展。在隶书作品中融入一些金石气息,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就古朴厚重的隶书更添苍茫、浑厚的感觉,作品看起来也更加有质感。用柔软的毛锥在宣纸上追求古代书法在青铜器和石刻上所表现出的金石趣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当代书家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已故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老一辈书法家天津的孙其峰先生和北京的夏湘平先生以及上海的张森先生。陈少默先生的隶书取法何绍基,善用鸡毫作隶,篆隶结合,杂糅行草,用笔极为丰富,情趣盎然,风格奇特。 5、碑简杂糅 在隶书作品中融入简牍笔意和情趣,是当代隶书发展变化的又一特点。简牍帛书是隶书发展和创作的一个宝贵的取法之源,并且也是隶书发展最为快速的载体。许多书家都潜心研究简牍帛书,从中寻求隶书创新的道路。在当代,将简牍帛书融入到隶书中,并且比较有自己风格个性的是北京的青年书法家张继和刘文华,张继作品中的简牍意味更浓一些。他初学隶书时,致力于《曹全碑》、《礼器碑》等规范隶书的研习,后对《秦诏版》、《张迁碑》、《石门颂》等雄浑方正且变化丰富的隶书刻石十分钟情。在探索过程中,他从简牍帛书中吸取了更多的成分,从而形成了汉隶与简帛相结合的隶书基调,取《张迁碑》的遒劲、《礼器碑》的骨力、《曹全碑》的秀美,并将汉简的朴茂率真融入其中,把碑的法度和简的意味揉和在一起,使得他的隶书作品既表达出了碑之静穆、简之动势,同时得到了碑的金石之气和简的笔情墨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隶书欣赏和创作来讲,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汉隶古朴、规矩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多地从隶书发展更为早期的阶段中吸取精华,因为这个阶段篆隶相间,书体变化尤为丰富。如果把古代隶书的发展概括为先变化后规范的话,那么当代隶书就是先规范后变化。这些创新型隶书常用的丰富的创作手段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与传统隶书的溯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隶书的起源决定了篆隶的不可分割性。隶书是在战国文字大分化中萌生的,是由篆书发展变化而成的,先秦时期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时期,以简牍帛书为代表,简牍文字的隶化速度要远远快于石刻隶书的隶化速度。简牍帛书大多都是日常书写的俗体,较少的受到法度的约束,所以在追求个性的审美时代,简牍帛书成为众多书家取法的一个宝库。实用性是书法从古至今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当代,虽然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小,艺术性不断地增大,但是便于书写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所以在比较规范的隶书之中融入行草的笔意也是符合书法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趋向的。总之,当代隶书创作比较成功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各种元素,加以融会贯通,从而表达书家的灵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