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的种类有哪些
草金鱼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近似鲫鱼,具背鳍,尾鳍叉形,单叶。草金鱼的尾鳍有长尾和短尾之分,短尾者一般称草金鱼;长尾者称长尾草金鱼或称燕尾(国有些品种的尾鳍和家燕的尾羽相似,因此得名)。英、美等地称“彗星”。发现金鲫鱼最早的时间,约在晋朝(265年一420年)。
文种金鱼的主要特征:有背鳍;尾鳍双叶;身体有短宽形或长形(似鲫鱼)。
较早记载双尾金鱼的史料是陈善(1579年),《万历杭州府志》“……又取虾与鱼感则鱼尾酷类于虾。有三尾者,五尾者,此皆近时好事者所为,弘正间盖无之,亦足觇世变矣。”按照这条史料,明朝在弘治和正德时(公元1488—1521年)还没有双尾金鱼,所以双尾金鱼是在公元1521年后,到1579年前培育出来的。双臀、长鳍的出现比较迟些。《万历杭州府志》作者陈善,对杂交还有一些误解,认为鱼、虾杂交后。才产生了像虾尾似的双尾金鱼。
蛋种金鱼的主要特征:无背鳍,体形缩短,圆似鸭蛋。尾鳍有长尾和短尾两种类型,短尾者称“蛋”,长尾者称“丹凤”,其它各鳍均短小。高品质的蛋种金鱼,背部圆滑,呈弧形,最高点在背脊的中央。
明确地记载本品种鱼的较早时间是1726年(清朝雍正年间),蒋廷锡等(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有一金鱼图,图中有两条无背鳍的金鱼,即为蛋种金鱼。又据陈祯教授考证,1780年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金鱼志,图中凸眼金鱼已叫“龙睛”,短身圆腹的金鱼已叫“鸭蛋鱼”或蛋金。
有关聚星塔的传说故事
家乡的聚星塔_900字
作者:雷静 | 高二
聚星塔是江西罕见的一座斜塔,它坐落在我的家乡——南城县县城东北郊武岗山上。
聚星塔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分左右盘旋而上,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虽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
似乎每处古迹都有一个美好或神秘的传说,聚星塔也不例外,聚星塔的传说多姿多彩,够南城人眉飞色舞的讲谈半天。
相传,始建此塔时,有人见掌墨大师这样造塔,担心会倒塌,掌墨大师却笑着回答:“桥万年,塔万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吹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聚星塔临近盱江河,经过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聚星塔稳稳屹立在武岗山上,充分显示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开始上塔时,塔内的空间还开阔得很,可越上楼梯越窄且越陡,临到七层时几乎成了直立的云梯,往下俯视,四面八方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却又令游者生畏,时刻要小心脚下会不会已离开那又窄又陡的云梯。
“高处不胜寒”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句。此句明是写只身处月宫的嫦娥,但也有作者的心迹。 苏东坡 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王安石的改革排挤他,司马光的保守派迫害他,他身处朝廷高位遭四面八方小人的攻击,怎能不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我们有幸生活在这繁荣昌盛的中国,我想苏东坡地下有知肯定会羡慕不已,如果他能登上聚星塔,可能忍不住会来一篇《聚星塔赋》,可能也会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吧。
聚星塔处在高高的武岗山上,太阳初出,晨曦就与塔顶争辉;夕阳西下,红霞又与塔交相辉映。每当星光灿烂之时,俯视塔下,那倒映在水中的塔影又与无数星星相互拥抱,真是“众星捧塔”呀。
经过曲径小路行至武岗山顶,只见塔基周围松柏挺拔,绿草如茵。登上最高层,凭窗远眺,群山逶迤,田塍纵横,村落棋布;黎河,盱江飘逸而来,波光粼粼;万年、太平两桥横跨盱江,如双虹卧波;古塔、碧水、青山、石桥、田舍相映,为我的家乡构成一幅淡淡相宜的天然画卷。
啊,聚星塔,我的家乡的宝塔,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