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墨韵,入骨相伊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关于墨的成语有很多:“胸无点墨”、“浓墨重彩”、“文人墨客”,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有着属于它自己的舞台。
翻开书本,飘来一股墨香,书香气息也由此而来。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明清时期,墨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松烟墨到油烟墨,每一种墨的特点跟制法都不相同,关于墨的奇闻轶事更是数不胜数。为何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独具魅力,无数文人墨客对它的爱经久不衰呢?

一、墨的历史
1、先秦至魏晋时期
《庄子》:“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辑而立,舐笔和墨。”
据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庄子》中“舐笔和墨”是关于墨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实关于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或者更早时期,从陆续出土的各种甲骨文刻字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其实已经学会了用石墨,或者有颜色的矿物石来书写。
《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到了西周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代表着人工制墨的开端。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四号古墓中,发现了最早的人工墨。到了东汉时期,墨模的出现象征着制墨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魏国的制墨名家韦诞精通书画,尤其精于制墨,被誉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关于制墨的记载,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记载:“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潼溶见风日解碎,重不过二三两。墨之大块如此,宁小不大。”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于制墨方法已经相当熟练。
2、唐宋时期
唐朝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盛行,涌出大批文人雅士,对于墨的需求日益剧增。唐代制墨大家李廷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受到广大文人的喜爱,得到了李后主李煜的赏识,被封为“墨务官”。
《渑水燕谈录・事志》记载:“ 南唐后主,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石砚’,三者天下之冠…… ”。
由此可见,李廷的墨闻名天下,声名大噪,李廷墨也因此成为徽墨的代表。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宋朝制墨业的里程碑,当属油烟墨的出现。由于宋朝之前都是采用松树燃烧产生的松烟作为制墨原料,导致树木资源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于是新的制墨原料出现,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3、明清时期
“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天工开物》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松烟墨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中期,油烟墨的生产水平已经到了历史最高点,当时生产的很多油烟墨和漆烟墨,流传至今都成为了传世之作。
清朝时期,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汪节庵四大制墨大师被后世称之为“清四大墨王”。由于清朝宫廷非常重视制墨业,很多家族依靠制墨产业历经十几代人,繁荣昌盛。
二、墨的种类
1、松烟墨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天工开物》
松烟墨是指燃烧木头或者油料,积灰而取得烟煤(烟炱),也就是黑色的碳灰,再加入胶质便固定成墨。
松烟墨的特点是乌黑没有光泽,因此一般用于中国山水画和国画,浓妆淡抹总相宜。松烟墨的浓淡可以将远山远水的朦胧感描绘得更加苍茫,对人物的鬓发也可以产生特殊质感。
2、油烟墨
油烟墨是指以桐油、菜籽油、胡麻油等油料为燃烧原料,制作方法与松烟墨相似。
油烟墨的特点是乌黑,但是有光泽,下笔黝黑圆润,入纸不晕。油烟墨更适合书法作品,笔下的字苍劲有力,富有光泽。

三、墨的趣事
1、墨仙潘古
宋朝有一位卖墨人叫潘古,经常挑着竹筐在大街小巷四处游走。潘古做的墨远近闻名,号称“遇湿不败”, 被誉为“墨中神品”。虽然潘古的名声很大,但是他却毫不在意金钱,任何时候,他做的墨都只卖一百钱。
潘古之所以被称为“墨仙”,不仅因为他会做墨,而是更通墨,据说他不用看不用闻就知道眼前的是什么墨。潘古随意自在的性格,与李白一般洒脱,以致于苏轼给他的悼诗都是:“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2、喝墨水
《隋书》:“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对于那些读书不刻苦的书生来说,需要喝一升的墨水才行。于是,如今的喝墨水,常常用来指读书习字,肚子里有墨水有知识。在历史文献上,古人的确有喝墨水这一事情,不过并不是如今的释义,古时候喝墨水有三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