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代,那些被忽略掉的精彩
日前,历史作家吴钩推出传记作品《宋仁宗:共治时代》,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以及他面对的制度环境。无独有偶,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同样以宋仁宗为主角,其画面、打光、构图、调色、服装道具都非常精致,基本上还原了宋朝的风雅气韵。近些年来,以宋代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影视剧渐多,无论是2018年底开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是即将收官的《清平乐》,都是从大众熟悉的宋代文学世界出发,展现更为宽广的宋代中国及其历史与美学。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所缔造的“嘉祐之治”,为赵宋之世的高峰。从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当事太子到缔造“仁宗盛治”的一国之君,宋仁宗的一生虽然平淡,但在他御宇期间,却涌现了众多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学术界中的“宋初三先生”与“北宋五子”也活跃于仁宗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3项出现在仁宗时代。
吴钩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代以来,人们把对现实的焦虑感,投射到历史当中,宋王朝在军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积贫积弱”成为某种刻板印象。随着社会发展,宋代中国独特的审美趣味、雅致的生活方式、开明的社会氛围日益吸引国人,“宋代历史有很多我们以前忽略掉的精彩”。
《清平乐》中的仁宗皇帝距历史真实有多远?
羊城晚报:《宋仁宗:共治时代》并不是您第一本写宋代历史的书,选择以一个皇帝作为主角,为什么?
吴钩:我认为一个研究宋代的人,一开始都不大有可能去写宋仁宗这么一个皇帝,何况为他写一部传记。对我个人来说,之前研究宋朝历史,肯定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所以我之前写的都是比较短的文章,或是由较短篇幅的文章编成的书籍,而不是这种完整的、长篇的传记。只有逐渐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之后,才有可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来给他立一部传记。在对宋朝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发现仁宗皇帝是我个人最赞赏的一位古代帝王,不仅仅在宋朝,如果在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中,让我挑一个古代的皇帝为他立传,那么我肯定会选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最近好像比较火,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清平乐》的播出。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清平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仁宗皇帝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在这之前没有一部影视作品是以仁宗皇帝为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从元朝一直到晚清,所有的戏曲、评说、小说,虽然以仁宗时代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仁宗本人一直只是充当跑龙套、“背景板”的角色,从未当过主角。作为我个人比较赞赏的古代帝王,又没有一部以他个人为主角的作品,我有点为他抱不平,所以更加坚定了要为仁宗皇帝写一部传记的心理。
另外就是考虑到仁宗皇帝出生于公元1010年,今年2020年又刚好是仁宗皇帝诞生1010周年,比较巧合。那么在这个时间点如果推出一部仁宗皇帝的传记的话,我觉得比较有纪念意义。所以去年就基本在赶着写这部书,希望能够在今年出版。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部书的原因。
羊城晚报:为什么说宋仁宗比较符合您的价值观?
吴钩:作为一个帝王,宋仁宗比较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我对古代皇帝“为君之道”的理解。我认为仁宗皇帝是最懂得为君之道的,他虽然自己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人,没什么雄才大略,但是关键是他懂得怎么去当一位君王,懂得为君之道。这个“为君之道”,宋朝人自己已经概括过了,第一点是“守法制”,法制包括当时的祖宗之法,以及各种惯例、制度,即一个皇帝要有守法制的自觉,而非为所欲为。
第二点是“任用贤能”,包括任用能干又有抱负的士大夫当执政官员。皇帝一般是不用插手具体政务的,他虽然有着最高的权威,掌握着最终裁决的权力,但是治理国家其实是由政府具体负责的,这个政府就由宰相领导的士大夫组成。这时政府的权力很大,就需要受到制衡,所以任用贤能执政的同时,也要任用敢于直言的士大夫当台谏官来监督执政官员,使权力达到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正因为这种为君之道,我觉得仁宗皇帝是很值得书写的。
羊城晚报:书中比较集中突出地描述了宋仁宗性格中的“克制”,电视剧《清平乐》中所表现的跟您认识的或者说历史中真实的仁宗的相似程度有多少?
吴钩:我觉得电视剧里王凯扮演的仁宗皇帝,相对来说可能拔高了一点。比如我们看电视剧,仁宗皇帝是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很多事情他其实都是知道的,比如他明白这些大臣、台谏官的花花心肠,只不过不想当众说破。还有一些事情是仁宗皇帝主动做出来的,比如他把后宫的尚美人送出宫,历史上的确有尚美人存在,也的确被送出宫了,但仁宗皇帝并非自愿,而是被迫无奈,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整天絮絮叨叨,要求皇帝把尚美人送走。因为这个尚美人很妖艳,仁宗皇帝对她很宠爱,还因沉迷美色生了一场大病,皇帝虽然舍不得,还是只能点头同意。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的那么高大,他更加庸常一点,性格相对来说也软弱一点。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就说宋仁宗是一名昏君。他不昏庸的地方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他明白以自己这种比较平庸的资质,肯定治理不了国家。所以他就认识到应该集思广益,充分地让大家表达意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包括权力的欲望。
宋代为什么会出现“背诵默写天团”?
羊城晚报:这部剧里面,出现了很多北宋时代的名臣,也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些文化人物。但如今大家对他们政治上的作为其实并不是很清晰,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吴钩:我觉得非常可惜。因为在我们通识教育中,都会要求背诵这些宋朝名臣的作品,所以这些人一登场,网上就给他们取了一个花名,叫“背诵默写天团”,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这说明起码他们是现在网友和中小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个群体。但是我们可能只背过他们的一些诗文,而对于他们在政治上或在社会管理上的一些作为并不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历史教育方面的一个疏漏,确实可惜。
其实我期待这部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对于宋朝“背诵默写天团”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作为也能够更详细地表现出来。可是我看下来好像没有,剧中对他们很多的作为基本上都没有正面描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一笔带过了,很多事情好像连前后因果、来龙去脉都没有交代清楚,这是我感到很遗憾的地方。不过基本上这些名臣的作为,我在《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里面都有比较具体的讲述。
羊城晚报:您刚才提到“以仁宗时代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很多”,宋代何以成为重要IP来源?
吴钩:这跟我们前面所说的,宋朝的这种名臣辈出有关系,他们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存在,每一个人走出来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流量明星。所以拿他们来编故事的话就有吸引力,能够吸引人去看。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艺作品,包括写包青天等等,这些故事情节本身是虚构的,只不过拿了宋朝这些有名人物当主角而已。
羊城晚报:历史影视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过去有描绘清代的“辫子戏”,也有明史热。今天人们把眼光放在了宋代,是什么原因?
吴钩: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们之前看的历史剧,往往把焦点放在了官场的政治斗争,或是后宫的宫斗上。这的确可以吸引很多观众,但是宫斗戏看多之后就会觉得乏味,观众的兴趣点就会发生转移。所以我觉得,像《清平乐》这种剧出来,大家就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宋代的朝堂,可能跟之前看到的清宫戏有点不一样。我们会看到君王与士大夫真的是在忧心天下、互相尊重,君臣之间既彬彬有礼,又为了国事能够激烈地讨论甚至争吵,这样的场景我们在清宫戏里是很难看到的,所以会让观众感到有点新鲜吧。
另一方面,这跟观众的审美或者说精神需求的转移有关。因为我们现在在物质方面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可以说是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时代吧。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就在精神上有更高的需求,要求生活有格调有品位一点,要把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优雅一点,这时就会发现,宋朝在这方面是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精神滋养的,而在其他朝代起码没这么明显。比如宋朝流行的审美,的确非常符合我们现在的主流审美,像瓷器、服装、宋画,等等,还有包括插花等这些比较风雅的生活方式,都非常符合我们对于生活品位的需求。这时去看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包括去年播出的《知否知否》,我们就会发现宋朝人过得真的很好,很有调调。正因宋朝的历史能够与现实的需求互相呼应,所以使现在的人对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会更加关注吧。
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的起点?
羊城晚报:您在什么时候开始对宋代历史感兴趣,从而开始宋代历史的写作?
吴钩:大概是10年前的事吧。这跟我个人的写作经历和阅读经历有关系。我从小就比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书和武侠小说。当时也不是对宋朝感兴趣,只不过泛泛地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大概是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关注点是放在明清,看明清方面的史料主要是一些官场小说、文人笔记,等等。那时候看得有点郁闷,因为在里面会发现很多很黑暗的东西,会比较郁闷。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应该从明清往前再看看,之前的朝代会不会也是这样,就去找了一些跟宋代有关的书籍来看,看多了就发现,其实宋朝是最符合我个人价值观和审美的一个朝代。所以慢慢地就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解宋朝上。
羊城晚报:在了解、写作宋代历史的过程中,您吸取了哪些学界的研究?
吴钩:我个人比较认同、比较自觉去引用的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海外汉学家所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一个说法,所以我的几本书其实隐隐约约都有变革论的这个理论在背后。
羊城晚报:“唐宋变革论”“宋代经济革命”等学术观点均认为宋代开启中国乃至世界史的一个新阶段。如何评价宋代君王、权臣的个人作为与历史时代背景的关系?
吴钩:我觉得这跟宋朝政府作为一个机构,它的理念、它的作为关系还是很大的,跟具体哪一个人关系可能不大。宋朝政府有一个特点:重视商业。其他王朝对商业可能有点轻视它、忽略它,就没那么在意,甚至可能有意压制它。但宋朝不轻视也不压制,它是鼓励,甚至政府本身就充当一个类似大商人的角色,参与到市场当中,去发展商业、开拓市场。这也是宋朝的经济非常繁荣的基础。这套做法我们是可以用“重商主义”来概括的,它最关键的一个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非常主动地介入到商业当中来,以推动商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对世界的近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每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化,都经过重商主义这么一个阶段。所以海外有一些汉学家认为,宋代中国是世界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羊城晚报:过去会评价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吴钩: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积贫积弱”,我个人是不大赞同这个说法的。如果跟汉唐最强盛的时候相比,宋朝的军事好像看起来的确有点弱,比如汉朝可以打败匈奴,唐朝最强大的时候也可以打败突厥。但是宋朝当时面对的都是北方的骑兵,比如西夏、辽国、金国,等等,它都没办法取胜,虽然在战场上也打过胜仗,但起码没办法像汉唐那样征服对方的骑兵,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朝的确在军事上是比较弱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弱是有客观原因的。汉唐时候的北方,不管是突厥还是匈奴,它还处于一个部落联盟的阶段,而到了宋代,不管是辽国、金国还是西夏,它们都建立了国家,国家无论在财政能力还是军事动员能力上,相比起部落联盟都是大大增强的,也就是说宋朝面对的是这些北方部族政权最强盛的时代,而且宋王朝所面对的北方政权不是一个,而是一连出了好几个,它们就类似车轮战一样跟宋王朝对抗,宋王朝的表现虽然没那么强悍,但韧性还是很大的,它在强敌轮流来的情况下,还维持了三百多年,还成为汉朝之后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说明了它的军事链其实没有那么弱。
对于“积贫”我更加不同意,因为你不管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来看,还是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看,宋代都是处于中国古代收入水平最高的一个王朝,这个是有学者的研究数据支持的,只不过因为宋朝投入养兵的财政开支太大了,财政上有点支持不过来,所以才会有“积贫”这个说法。
羊城晚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天对于宋代的认识跟过去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吴钩:以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们评价宋朝时,大多数人都把一种对现实的焦虑感,投射到历史当中去。因为近代的时候,中国的确是积贫积弱过,所以宋朝积贫积弱这种军事上表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人们在评价历史时会更加强调这一点,从而反映内心的焦虑,这是近代看历史的特点。
那么到了现代,这种危险基本上不存在了,不但不存在,而且我们现在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了,随之精神上的需求也更加凸现出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宋朝能够提供给我们精神需求方面的参考,包括雅致的生活、开明宽容的社会氛围,等等。这时我们会比较从容一点,就会发现在所谓“积贫积弱”这种刻板印象的背后,其实宋朝的历史还是精彩的,有很多我们以前忽略掉的东西。
-
匿名2023-10-07 03:50:02论证力度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