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戏剧特点及代表曲目
一、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国粹”,是我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形成于首都北京,于1840年前后形成,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二、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三、豫剧
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首,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五、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广东潮州、广东揭阳、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
潮剧,又称潮音戏,潮州戏。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剧目。潮剧,在联结海内外中华人民的情谊,作出突出的贡献。潮剧曲风优雅,悠扬婉转,特别动听,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2006年,潮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广东三大戏曲剧种之一。
粤剧,形成于清代初期,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剧目。
七、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八、越剧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着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后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可见越剧的艺术魅力。该剧种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也是我国比较悠久的戏曲剧种。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十、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