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如何评价浙派古琴大师郑云飞
郑云飞先生,浙派古琴大师,古琴泰斗、有名古琴演奏家、徐元白亲传弟子且是关门弟子、古琴艺术家、古琴名家、浙派古琴守望者。
浙派古琴大师郑云飞先生当时正在演奏的这首琴曲名叫《高山》,它是古琴流传至今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这首《高山》凝结着郑云飞毕生的感悟,琴音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是他深远的内心境界,这足以令后辈琴人高山仰止。
《高山》可以说在他演奏当中他是非常喜欢的,演奏方面也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高山》展现了郑云飞精深的艺术水平,焚香端坐、细细品味,在琴音的流转变化中高山雄浑苍古的身影正在缓缓清晰,这也正是浙派古琴的独特韵味。古琴是我国的传统乐器,这种乐器被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并赋予了浓重的文化和情感内涵,逐渐成为我国最为清雅脱俗的乐器,在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浙派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之一,其演奏风格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崇尚以朴素的技巧表现深远的意境,不追求华丽的技巧,但求琴人须有一颗宁静淡泊的心,进而达到心手相应、人琴合一的境界。本着琴曲以悦心为主这样一个目标,不要在旋律的变化上面、优美动听这方面太着力,着力地要着力在气韵的变化,特别是韵味这个变化。
凭借对琴曲演奏技法与韵味的独到见解和表现,浙派古琴自宋代以来始终独树一帜,得以经久传承。当时那年79岁的郑云飞先生是浙派古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痴迷于琴声的少年到古琴大师,70年的时光里,他与古琴早已合二为一。他小的时候对音乐是喜欢,有一次上的音乐欣赏课是古琴和箫的琴箫合奏,实际上是齐奏,琴箫齐奏。那么他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好听、非常感兴趣。琴箫相得益彰的融合让古朴的韵律在年少的郑云飞心头萦绕不散,其中古琴的音色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偶然的机会,郑云飞在游览抱朴道院时见到了一张琴,并倾听了理旺师太为他弹奏的《阳关三叠》,这是郑云飞平生第一次看到古琴的现场演奏。看到了古琴的这个形式啦,它这个音色啦,初步的印象他说他很喜欢,如果说自己有可能学到古琴该多好,后来他做了一篇周记,因为他们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周记一个周看一次,他看了以后他知道了郑云飞这个想法。得知郑云飞要学习古琴,班主任老师便托人将他介绍给了浙派古琴大家徐元白先生。那时年少的郑云飞一定想不到这位大家整整影响了自己一生。
他曾自言:“自己的学养、经历、人生各个方面不能望先生之项背,不敢自夸的。”徐元白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古琴艺术大师,他在古琴演奏、打谱、琴曲移植及创作、音律研究、教学和斫琴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广泛结交海内外琴人弘扬琴道,倾其大半生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诸多贡献。那时刚上初中的郑云飞还不了解元白先生在琴界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只想尽快开始学习古琴。作为一代大家,元白先生面对眼前这个拘谨的孩子却没有丝毫怠慢,老先生非常非常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一般如果像自己这样也不懂的、一个毛头小孩嘛,弹一个小曲子也就得了,他弹一个《普庵咒》从头到尾,一共有12段,所以有种种地方使他想到徐元白先生的可尊敬。平易谦和、一丝不苟,在正式学琴之前,元白先生首先教会了郑云飞怎样做一名琴人,正式拜在元白先生门下后,先生精心教授郑云飞古琴的各种演奏指法与技法,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弹了以后,他弹给老师听呢,那么这个自己罨下去的时候,大概罨的位置不对,老师把他的手指头拿起来敲下去再下去,真叫是手把手地教,这个学的他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指法的简静、微妙和气韵的古朴、雅正是浙派古琴突出的艺术特点,这也是浙派古琴能在漫长的古琴传承中独树一帜的精髓所在。为了达到元白先生在琴曲演奏上的极高要求,郑云飞颇下了一番苦功。他在学习的时候,他比较有一点摹拟的能力,这个摹拟呢,在两个方面摹拟的,一个就是看他的手势,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摹丶他的琴发出来这个旋律的声音啊,把这个琴上面弹奏的这个音色、指法、韵味都用嘴巴唱出来。
他对师父的情意、远大的志向和对古琴的痴迷感动了父亲,养家糊口只能勉强度日的情况下,父亲支持他买了一本琴谱,有了这本琴谱郑云飞开始深入学习古琴。那个时候工作也很困难,家庭经济也很困难,要两块钱去买一本琴谱是不容易的,他毫不犹豫地就给他两块钱。当时时隔六十余载,郑云飞还小心珍藏着这本古琴谱,早已发黄的纸页上记满了密密麻麻打谱的笔记,也记录着他学琴的轨迹。这本琴谱它是同治丙寅重刊的,同治时代丙寅年出版的,这本琴谱是非常珍贵,所以他的打谱的有些批注的这些都在这个上头。
潜心钻研、精进练习,郑云飞的琴艺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他逐渐成为了元白先生寄予厚望的弟子。那么有一次元白公他要去演出,他要把他带去,当时候只有两张票,两张票一张演出老先生要用的,一张师母要用的算是家属,那自己进去没票了,后来老先生给这个卖票的说,我演员不一定要票的给我学生,后来总算把郑云飞他带进去了。郑云飞的潜质,元白先生早已看在眼里,为了让郑云飞开阔眼界、得到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元白先生不惜亲自求情也一定要带他进去观摩,这种现场教学让郑云飞受益良多。可郑云飞没有想到,不久元白先生即查出身患重病,能指导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生病卧床的时候元白先生让郑云飞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这是一首借鸿雁来表达文人高远志向的琴曲,郑云飞未曾想到这一曲竟成了元白先生对他最后的叮嘱。弹完了以后,老先生他说的你音还不准,就这句话郑云飞他是终身受用。今后的学习当中他是比较地注重这个音准的、注重音准的,到现在当时为止他检测他自己弹琴的时候,郑云飞他在调弦上面这个音准要求他是比较高的。从此《平沙落雁》对郑云飞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和元白先生参商永隔的离歌,更是郑云飞平沙骤起、落雁高飞的序曲。元白先生走了,他化为了一座巍峨不动的高山矗立在郑云飞的心中。按照元白先生的遗愿,师母将元白先生生前亲手制作的一张古琴转让给了郑云飞,时至当时这个无比珍贵的礼物郑云飞仍然视为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精心珍藏着。它这个来历不容易了,所以自己非常钟爱它。郑云飞他热爱古琴音乐,有这张琴非常重要,因为这张琴是老师亲自做的,这是寄托了老师的希望和心血,所以他特别地钟爱它。初中毕业后郑云飞考入杭州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杭州闸口发电厂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人,电厂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三班倒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后来郑云飞调入工作工作,日常事务之外,还经常从事文艺宣传活动,这段时期,他在闸口电厂歌舞团中主要担任笛子伴奏,但是郑云飞并没有停止对古琴的钻研,他几乎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弹琴上,在他以后自己弹奏的时候、自己打谱的时候就想到哎这个地方老师当年是怎么弹的、这个地方老师当年弹是怎么个效果,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印象汇聚起来使自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老先生的这个古琴、在这些琴曲的演奏技法上面这些特色的。尽管只能凭借回忆元白先生生前的演奏和传授的方法来自学,但郑云飞对古琴的痴迷还是得到了回报。郑云飞的琴艺在这段时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好景不长,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突然之间席卷了全国,郑云飞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文革起来一直在闸口的时候是不练琴的,但是有的时候这个礼拜天回来,偷偷地么在晚上也弹两下,但是不多的,1971年他被调到安吉梅溪去了,五年到1976年1月1号回来的,在这段时间当中根本就弹不上琴了。随着声势浩大的文革愈演愈烈,聪明的郑云飞感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特殊时期,郑云飞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保住元白先生留下的琴。文革的时候,也幸亏他这个家里破、蹩脚,引不起人家重视的,他把这张琴用琴囊包起来以后嘛、放在一个自己搭起来的一个隔板楼上面啊,外面么再其他杂七杂八破烂东西再丢一点么,这样把它保护起来了,没人知道文革的动荡会持续多久,郑云飞不得不暂时藏起古琴,没有古琴相伴的日子,对于一个琴人来说痛莫大于此,在不能公开弹琴的日子里,郑云飞只能偶尔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取出藏好的古琴弹一曲、旋即藏好。十年动荡的岁月就在他心间的琴韵中一页页安静地翻过,郑云飞终于迎来了浙派古琴的春天,1979年他加入了杭州最早成立的古琴研究小组。拨乱反正以后,对古琴也比较支持和提倡,逐步逐步地组织了杭州古琴研究小组,这样杭州的古琴活动就这么慢慢地发展起来了,后来古琴研究小组发展成为叫做西湖琴社了。郑云飞是西湖琴社的创办人之一,古琴研究小组和西湖琴社的相继成立让很多古琴爱好者慕名而来,当时由于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一时间浙派古琴的名号又重回琴人视野。文革以后,郑云飞的工作单位也由安吉梅溪电厂调回杭州进入浙江省电力设备总厂、从事车间电器维修,继而担任职工业余学校语文教员,两年之后又调入工会,繁忙的工作并没有阻挡郑云飞的古琴求索之路,这段时期他的业余生活伴随着古琴研究小组和西湖琴社的成立及各种雅集、演出活动,这是他钻研古琴演奏和打谱的黄金时期。郑云飞儿子郑思佐说,“等于他父亲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琴痴,像一个琴痴一样,就整天一直迷恋在他的古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