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中,为什么少有欧体作品?
书法展少有欧阳询字体,甚至很少见到唐楷,比如柳公权楷书也几乎没有,颜真卿楷书偶尔能见到,但也很少。这说明:一是唐代楷书已经很完备,后人难于突破和超越;二是过于强调法度的唐楷,字体定型、简单统一、如印刷体,难以表现手写书法的艺术之美。
1、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楷书发展的高峰,法度空前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唐楷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自唐楷形成以后,书法学习者一直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正是因为唐楷已经高度完善,后人怎么去临写都很只能在既定的模式下亦步亦趋,至多是继承唐人衣钵,但难以突破和超越唐人。
2、唐人尚法,楷书发展到了唐代法度谨严,书写规范臻于完美,楷书法度十分森严,其“尚法”的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手写字体。后人学习唐楷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这种法度写出来以后基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字体定型、简单统一、四平八稳、千人一面、过于标准,相当于印刷体,实用性大于艺术性,难以创造出手写书法的艺术之美。
3、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现代学书法一般把唐楷作为入门字体。俗话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学好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一条捷径。当然,现代也有一些书法家提出要“激活唐楷”,希望能赋予唐楷新的艺术生命力,人们正翘首以待。
不仅欧体少有人入国展,楷书在国展入展作品里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唐楷就少了。现在展览的主流书体仍然是行草书,只要展览存在,这个局面估计很难改变。
不过,刚刚举办的全国第八界楹联展还有不少楷书作品的,欧体也有几件,还有几幅柳体。这和苏士澍上任有一定的关系,以欧体著称的卢中南好像也是评委之一。
即便如此,用欧楷入全国展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欧楷自身特点和时代因素造成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科技也取得很大进步,古代印刷精美的字帖也随时可以买到,同时人心也变的普遍浮躁。
在书法上,人们审美取向也受到很大影响,一部分人喜欢复古精致的小行草书,主张复古,学习二王书法,注重二王笔法趣味。
另外一部分人,受清代书风影响,主张学习魏碑,从刚开始的大字张猛龙到现在的小墓志,也有大气象走向了小情趣。
还有一部分人,受西方艺术影响,搞现代书法,很少有人坐在那一笔一画的学习唐楷。
2、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我觉得今人尚“趣”,什么都要写出来了点趣味来。欧体结构严谨,很难写进去,即使写进去了,也很难融入其它的东西,产生不了现代人所崇尚的那种趣味。
欧体太成熟了、太完美了,这种完美也形成了它自身的封闭,没办法和其它书体进行融合。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