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维起艺术风格
一、满维起艺术风格
满维起的艺术风格独特,其山水画作品迥异于传统,特别是关注西南地区的苗乡、侗寨等少数民族风景。他的画作中,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异域性元素与传统山水画描绘的中原和江南山水形成鲜明对比。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以地域差异凸显风格,满维起的画面在保持异域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传统山水画的共性。他巧妙地将这种独特的视觉元素融入传统因素,使得作品既有异乡的惊叹,又蕴含传统意蕴和境界。
满维起的山水画在对象差异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和谐统一,他并未让对象的特性成为画面的唯一焦点,而是使其与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审美保持一致。他师从西南山水的奇异,同时注重对“道生万物”的理解,这种矛盾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水风格,既保持了传统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满维起对古人的山水图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的画作展现了北宋山水的“三远”空间感,但并非直接模仿,而是创新地运用空间叠加和对比手法,赋予山体以立体和深远的视觉效果。这种对传统图式的改编并非背叛,而是通过传统图式与新景象的交融,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增添了健朗力雅的风貌。
扩展资料
满维起,1954年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高评委;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两届获奖;先后参加百年中国画展,黄宾虹学术奖展等国内重大展览;1997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百杰;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出版中国画作品及著作二十余种。
二、满维起作品风格
满维起的作品风格在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他的画面以山岳的峻峭、水波的浩渺、峡谷的幽深、云霞的朦胧和树木的苍古为基本构成,这些元素勾勒出雄强崇高的视觉效果。然而,他的崇高并不沉闷,而是通过广阔而迷茫的空间布局,运用线条的重复和扩迅察展,如同音乐中的旋律,将画面情感推向高潮,形成轻松华美的张力。这种崇高中融入了清雅与秀丽,使画面呈现出雄秀清远的韵味,如清风绿荫,令人置身优雅静美的境地。
满维起擅长密体小青绿画法,无论画面大小,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层峦叠嶂,富有律动感。他巧妙地运用青、绿、蓝为主调,与墨色的含蓄与凝重相结合,创造出空间的层次与灵亩模茄动,避免了传统青绿画风的生硬与单调。他的构图饱满,虽然画面繁密,但布局有序,空灵与物象并存,既有满而不塞的美感,又不失空幽清雅之韵。
在技法上,满维起以中锋勾勒和皴染相结合,早期的作品大胆采用粗笔触和大块面,而近作则偏好用羊毫小笔描绘大画。他的画作无论大小,无论是山石林木,都注重线条的工整和文人气息的流露,这种在严谨与轻松、丰腴与灵动、厚重与轻盈之间的微妙平衡,被评论家赞誉为在矛盾中找到了通融美感,确是难得的艺术成就。
扩展资料
满维起,1954年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高评委;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码备国美展,并两届获奖;先后参加百年中国画展,黄宾虹学术奖展等国内重大展览;1997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百杰;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出版中国画作品及著作二十余种。
三、解读最具市场潜力的青年画家王汉翔的山水艺术
艺术简介
王汉翔,1987年生于哈尔滨,201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攻山水,获学士学位。2016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师从满维起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现为硕士在读,黑龙江省画院中国画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市画院特聘画家、黑龙江日报美术馆签约画家、黑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
作品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首届黑龙江省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入选《80后水墨方阵》、《四季守望中国山水画展》、《黑龙江省第八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墨苑清音黑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作品展败物行》、《澄怀味象中国山水画展》等。2013年出版《王汉翔山水画集》,2017年出版《时代经典中国实力派画家典藏丛书王汉翔卷》、《古风新韵王汉翔的山水路径》,《美术天地》、《中国改革报》、《赤子》等报刊发表作品并做专题介绍。
《溪山胜景》 19850cm 2017年
王汉翔的山水路径
陈曦
几年前看到王汉翔第一本山水画集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原因有两个:其一,传统笔墨功力扎实老到,记得作品全部以水墨完成,皴法多来自传统,从笔墨散发的气息可以看出,他取法高古,南北兼修,一定是下过一番苦功的,那时的他只有26岁,以当时他的年龄能画到如此程度,令我十分惊讶。其二,他所处的东北地域并不以传统笔墨为优势,他的作品和我所知道的北方画家的风格迥异,显得很特别,所以引起了我的关注。
《夏山图》 13868cm 2016年
选择从传统入手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这是历史经验,虽然这条路已成为共识,但在这个物质主义和速度至上的蚂仔时代,真正能够沉下心来下大力气的人并不多见,汉翔是我见到的少数中的一个,之所以能这样,是和他对中国画的深刻认知密切相关,一方面得益于家庭熏陶,另一方面,他注重理论修养,实践之余将全部的时间用来研读画史画论,对中国画的源流传承脉络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画的笔墨气息,气韵,格调,品位等审美要求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使他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做出了理性选择,他说:中国山水画历经千载,体系完备,积淀丰厚,其笔墨经过历代画家的反复锤炼,凝结了先贤们的智慧,他们的作品是后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春山书屋》 13868cm 2016年
他没有象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被创新口号诱导,他认为:创新不等于另起炉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所以他一头扎进了传统,凝情定室,沉浸在传统的笔墨修炼中,用六年时间潜心临古,从山石、树木的勾皴、点染开始,由五代到宋、元、明、清,其中对重要作品都做过深入研习,他没有盲目信奉董其昌崇南贬北的南北宗论,而是对南北各家的代表性作品均做临习,特别是对李唐、郭煕、王蒙、石涛的作品用功最深。当然汉翔深知,对于传统,走出来和打进去同样重要,在结束了潜心临古后,他五上太行山,在那里感受自然的博大与生机,将古人的笔墨与自然相互印证,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了诸如《巍巍太行》、《山鸣谷应》等作品。
《溪水清音》 13868cm 2017年
笔墨是中国画表现形式的核心问题,谢赫在六法论中特别强调古法用笔并被后世画家认同和推崇,尚骨气、骨力,是书画家共同的追求,汉翔的画胜在用笔,在他的画中,无论风格如何变化,用笔的骨力,线的质量都给行家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用笔毫无做作,自然流出,气势连贯、重书写性,讲求笔墨的法度和韵味,他后来的作品虽大量用色,但在他那里,颜色从来不是遮羞布,去除颜色,笔墨仍将是耐人品味的,细观皆有出处,俱在法门中,只不过传统笔墨法式在他那里已如春蚕吐丝,羽化为自家面目。
《翠屏山中有泉鸣》 17896cm 2015年
近日看到了王汉翔的一批新作令我眼前一亮,看得出察哗他厚积薄发,已确立了自己的明确目标,开始将传统笔墨向当代转换,作品多以青绿完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统笔墨造古雅之境,他提供给人们的是新旧文化冲突中对旧有经典意象的怀恋,反映出在当代都市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遥远古旧经典图像的重解,古雅之境是他这类作品的精神归宿,他在题识中写到:宋人画自然,元人写自我,吾以青绿造古雅之境,他笔下的图式并无旧式文人的残山剩水和孤寂悲愁的苍凉之感,所汲取的物象符号虽出自传统,但他将这些符号参入了新的元素,将构图,笔墨,色彩重组,营造出亦古亦今的审美情境,包含了在传统文化源流积淀中提纯承续的审美法式基因,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他试图借古雅的人文情怀,关照浮华喧嚣的当下,给人以清静、简远、雅逸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深层次的精神陶冶和享受。
《小暑》13868cm 2016年
他的另一类作品,明显从写生中来,意境清新怡人,在构图上吸收了构成元素,多体现装饰化和平面化,笔墨保持了传统法式,强调书写性和线的韵味,刚猛和阴柔用笔演化后相融合,具有南北兼容的特色。画家大胆剪裁自然、主观取舍,加上开合节奏的有效掌控,笔墨疏密的有机经营,构图改变了传统样式,用笔则保持了传统审美要求,色彩在传统青绿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使作品具有时代特色,两类作品虽有不同,但都具有写意境、重传承、讲笔墨、尚骨气的共同特点,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
《空明静心》 68136cm 2017年
汉翔从传统入手,扎实的笔墨基础为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事实上,我已看到了他的多种努力,他不想过早的结壳固定在一种画风,因为他还年轻。2016年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满维起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所名师荟萃的艺术殿堂,他开阔了视野,学术层次得到了新的提高,相信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山水画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溪涧鸣泉》 13868cm 2017年
《溪山泉鸣图》 13868cm 2016年
《溪山幽居图》 13868cm 2016年
《春山听泉》 13868cm 2017年
《东山有泉鸣》 13868cm 2017年
《春山浮云》 13868cm 2017年
《青山叠翠图》 13868cm 2017年
《风日清和》 17896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