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中宣城派名词解释
一、中国美术史中宣城派名词解释
宣城派从广义上可分为“诗”、“画”两条脉络。“宣城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自成一家,几乎成了“宣城派”的代称;而中国美术史上却无“宣城画派”之名,这是因“宣城派”画家群传世作品总体不多,也未能自觉形成自己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但“宣城派”之“诗”、“画”两支同一文化渊源,在艺术旨趣上都强调道艺一贯,崇尚“醇厚”,追求“清深”意境和“朴秀”风貌。施闰章、梅清、梅庚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梅朗中、高咏是“宣城派”画家群的先驱;梅清、梅庚是“宣城派”画家群的主将;沈泌、梅喆、半山、尤书、梅翀、梅蔚、梅琢成等为“宣城派”画家群的后劲。“宣城派”画家群同时又是“宣城诗派”的骨干成员。
二、中国美术史的目录
第一章 史前美术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美术
第三章 秦汉时代的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美术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第七章 辽、金、元时期的美术
第八章 明清时代的美术
……
三、中国美术史的开端
中国美术史是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
扩展资料
汉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东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窥见汉时古拙有力的绘画风格特征。
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篆隶形成中国书法艺术。
据记载,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可睹当时绘画艺术之风貌。
其壁画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在单纯、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面,造型夸张简括,注意整体动势的描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国美术
四、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怎么复习啊
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的复习方法:
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
4、背题。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