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内容及历史意义简介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内容及历史意义简介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 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内容简介
全书10卷o可分为 3部分s
①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o即原书卷一全部与卷二前2节。其中“叙画之源流”一节论述绘画之起源及其与政治p教育的关系。“叙画之兴废”一节叙述历代皇室贵族藏画的聚散兴废。“论画六法”一节阐述谢赫“六法”o并指出“上古”p“中古”与“近代”画风的不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则对顾恺之p陆探微p张僧繇p吴道子4位画家笔法风格详加剖析o著重论述了吴道子的艺术造诣。
②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o即原书卷二後 3节与卷三。其中o“论画体工用拓写”一节提出品评作品的 5个等级s自然p神p妙p精p谨细o并论及绘画材料的选样与加工摹制。“叙自古跋尾押署”一节记述古来跋尾押署的体制o兼及一些重要的鉴识人与装裱手。“叙自古公私印记”一节著录古今重要收藏家的用印。“论装背裱轴”一节是有关装裱历史p装裱技术与装裱体制的记叙。“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一节著录了当时长安p洛阳等地寺庙壁画的作者p题材p与位置p与艺术特点。“述古之秘画珍图”一节是古来相传的一些作品图名的著录。
③原书卷四至卷十o系370 馀名画家传记o始自传说时代o终于唐代会昌元年(841)o大体按时代先後排列。或一人一传o或父子师徒合传o内容有详有略o大略包括画家姓名p籍里p事迹p擅长p享年p著述p前人评论及作品著录o并有张彦远所列的品级及所作的评论。
在“叙画之源流”一节中,他指出了绘画艺术是一重要的文化现象,绘画是形象的教育工具。“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一节中,从师资传授的关系追溯画家们的一脉相传的承继关系,强调绘画艺术的传统性,而同时又指出“衣服、车舆、风土、人情,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要认真对待内容上的现实性。在“论画六法”及“论画体工用写”源闹胡两节中发挥了他对于谢赫“六法论”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对象的生动的神韵是刻画形似的目的,他反对琐碎的描绘:“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其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他很赞美南北朝画家们刻画形似产生一定的美的效果,并同时创造一定的风格,“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张彦远讨论了以造型为目的的线纹的节奏感和线纹在中国绘画中形成画家独特风格时的决定性作用。“论画山水树石”一节对于在唐代方始成为一种绘画体裁的山水画的演变有精辟的论述,在这一节中他所说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和隋唐之际的风格特点以及他在其它章节中谈到的关于前代绘画表现的特点,当今天我们利用现存实例加以比较时,可证明他的评述是很准确的。
历史意义
《历代名画记》中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的一部分在全书占篇幅较多。所记画家包括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而截止到作者的生活年代(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一段,本书中保存的资料中包括史书的记载,南朝人士的评论,画家自己的著作和唐代尚在的画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仅有的根据。但其中也有严重的缺点,即较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造成后世唯有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的不恰当的概念。
关于鉴藏的部分,叙述了书画鉴藏工作的历史发展,唐代鉴藏的情况(如购买的市价、仗势豪夺的行为等)以及在鉴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印鉴的辨识验证,收藏工作中的装褙裱轴,复制临摹等,可见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识的工作在唐代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历代名画记》中的评述是正式予以整理及记录的开始。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他这部书出现以前,根据他所提出来的材料知道已经有过以下这些著作:后魏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齐谢赫、陈姚最、隋沙门彦棕、唐李嗣真、刘整、顾况都有过画评,裴孝源有《贞观公私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这些书大多都还在,但张彦远认为“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雹拦纸”。此外弯启o作者更能从绘画创作欣赏的全过程著眼o把著录p鉴藏p流传p名价以至装裱也纳入了研究画史的必要组成部分o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体系。该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第 1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o亦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o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o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後的里程碑的意义。
国画山水画中古代大师线描,写意,泼墨分别的代表人物是谁
线描写意
吴道子供奉内廷,非奉诏不得画,享有极高声誉。据载,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的奇异景色,就令吴道子去写真,回来后玄宗问他画幅在何处,他却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令在大同殿作画,吴道子凭借默记心识,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画毕,与李思训数月之功画的嘉陵江,风格一为工整巧密、金碧辉煌的重彩青绿,一为笔简意远、笔迹磊落的“疏体”水墨,皆能极一时之妙,传为佳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对他的山水画非常推崇,将他推为山水画在唐代变化的开创者:“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吴道子画像
吴道子的山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开创了水墨山水和写意的新风,异于当时流行的单线勾勒填色的山水画风。当然,吴道子的这种变革,表现了山水的气势,但对于表现山水的形质来说还是略显简单了一些,气势有余而韵不足,失之过简又乏于色彩表现,且吴到了中年之后主要精力已放在佛道人物画上了,吴道子的山水画多画在墙壁上,少卷轴画,现在则已完全见不到了,但是从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山水画风格。他“恣意于墙壁”、“施笔绝纵”,山水画原有的“细饰犀栉”彻底被消灭,“历历具足”的山水形貌在吴道子的山水中也很难存在了。吴道唯袜子赋予山水画以新的生命,这恐怕是吴道子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最大的贡献,他也应当算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青绿工笔
李思训、李昭道画像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葡肩午浚倍蒙裣芍拢枯誉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唐朝名画录》和《太平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李思训和吴道子虽画风不同,但异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发展了青绿山水精妙臻密、繁华富丽的画风,自成一家。李思训的山水画在题材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摆脱神仙思想,画中时有神仙故事,依然是“云霞缥缈”。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绿著色,并用螺青苦绿复染,所画树叶多用夹笔,以石绿填缀。在描绘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单纯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劲带有变化的勾勒,表现山石结构,再填以浓厚的青绿重彩,设色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艺术“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形成金碧辉映的艺术特色。其笔下青绿山水,虽仍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但较之隋及初唐山水则显得更为自然成熟。李思训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见到。李昭道是李思训之子,承袭李家青绿设色的山水画法,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笔力“不及思训”。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破墨山水
王维作品充分体现了水墨绘画在唐代的萌芽和发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另一种风格。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而遭降官,渐渐无心仕途,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别墅”,以弹琴、赋诗、奉佛为事。王维是盛唐之际“王孟”诗派的领袖,其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善于用凝练的诗句写出色彩明丽、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具有清鲜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维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因而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就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禅机,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能够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相互交融,诗画相互渗透,把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炼地收入画面,使画面具有深邃静谧的诗境。故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没山段有诗”。
王维画像
王维工草隶,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图绘宝鉴》载其“善画,尤精山水”。《唐国史补》亦有“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其“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众家之妙,“体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一种“笔墨婉丽”、石用小斧辟皴、设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的作品,还有“笔意清润”或笔力劲爽的“破墨山水”。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一种“破墨山水”。通过单纯的墨色变化表达朴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更是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说他“一变勾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追其为“南宗画之祖”。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具体物象,画物不问四时,曾把芭蕉画在雪景中,“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谓之“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王维《雪溪图》
王维真迹在唐代就已不多见,张b在《题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经慨叹“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宣和画谱》虽载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为山庄渔市及雪景山水,但看来真迹亦不会多,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辋川图》、《江山雪霁图》、《雪溪图》等存世,多为后人摹品或托名之作。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能具体些吗?什么朝代的?或者你问的是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