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的主要研究成果
张珂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 运用原地重熔说,阐明了过去建立在岩浆侵入论之上的关于热液铀矿床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产铀岩体大小与铀矿化的关系、矿岩时差、产铀岩体判别指标效果不佳、与其他矿化的关系、与红层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用原地重熔说讨论热液铀矿床形成的若干问题》。
二、 用原地重熔说,解释了华南地貌成因。指出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华南地区壳内重熔层往南东方向逐渐固结,相应地,地表经历了“花岗岩穹隆山”―断陷盆地―准平原―准平原解体、断块地貌等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二、三两个阶段的遗迹(分别为红层和夷平面)残留在现代断块地貌中,发表论文《华南沿海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吴忱教授评价说:“我近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华北地区的地形面与地文期,接触到了国外不少新的学说,诸如:平衡理论、地球动力学模式等。而国内有关夷平面的理论,你们还是第一家,这代表了我国地貌学理论的发展水平,以不甘于紧跟国外,而要有创新性。……在华北地区地形面,地文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也想对当前的一些地貌学理论作一探讨。但我看到的都是国外理论,而没有国内的理论。原地重熔说与物质旋回,我认为是中国唯一的地貌学理论基础。”吴忱教授把上述研究思想及成果收录到了他撰写的《华北山地地形面与地貌发育史》(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一书中。
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评论说:该研究填补了地貌演化和地壳深部过程研究的脱节的空白,对广东各地断陷盆地、夷平面、断块构造形成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创新的理论观点。
三、 发现了大水系都有绕开花岗岩体流动的现象,通过研究认为:花岗岩体原是重熔层的突起部位,剥蚀前为“花岗岩穹隆山”,剥蚀后形成花岗岩丘陵。而高级别河道(四级及四级以上)避开花岗岩体而流动的现象说明这些河道为先成河,第二阶段时大多流入就近的红层盆地,第四阶段华南沿海陆地抬升,盆地消亡,这些古河流相互贯通,成为外流型河流,虽然经历了准平原阶段(第三阶段),然而,他们仍把绕开花岗岩穹隆山而流动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打下了上述第一阶段的烙印。发表论文《从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探讨水系的成因――以珠江下游为例》。
四、 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火山活跃期与湖泊扩大期对应、火山平静期与河流发展期对应的规律。撰写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Volcanism from the Late Mesozoic to the Early Tertiary of the Sanshui Basin, Southeast China》(待发表)。
五、 提出华南地区温泉成因新认识,认为华南地区温泉温泉主要受地形反差和张性新构造断裂的控制,前者主要控制泉温和流量,后者主要控制温泉可能达到的最高水温,发表论文《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
中国画家王原祁与王翚在绘画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王原祁在绘画方面得到祖父和王鉴的传授,喜欢临摹五代至元代时期(公元907--公元1368年)的绘画名作,绘画风格主要受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黄公望影响。在技巧方面,他作画时喜欢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除了会画画,他还编写画论,比较著名的有《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王原祁还擅长做诗,作品有《罨画楼集》3卷。
王原祁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也称娄东),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纵观王原祁一生的画风,其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他的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是感受,他的早期作品如《仿子久山水图》,是作者三十岁时的作品。此图仿效黄公望笔意,出神入化。画面笔墨简淡,风格古秀。王原祁中年时期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笔墨比较秀润,这一特点可以从《富春山图》看出,此图画面云山秀水,用笔秀雅脱俗,没色清淡圆润,为他中年山水画的代表作。后又受到王鉴指教,至六十岁时作画,已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如作者七十岁所作的《南山积翠图》笔墨与设色境界高妙。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属。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王 (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 、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生于1632年二月二十一日(4月10日),死于1717年十月十三日(11月15日)。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祖父王载仕、父亲王豢龙均善绘画。
王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王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王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
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王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也有评者指出王用笔过于圆熟,某些画则显得刻露,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
王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被并称为“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御赐“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区别不小。我有朋友认识他们。
我们是北京聚贤阁书画院。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我们。也可以直接百度Hi我。国画礼品已经是商务人士,亲朋好友送礼的佳品。我们画院普通的字画装裱好的20元起。可以直接装饰或者送礼都行。如山水,牡丹。梅花,书法等。名气大点的书画作品200元起。国画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目养眼,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