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生命的副本 ——佘玉奇的山水画创作
下舟饮君酒
醉秋
近日,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常务副秘书长佘玉奇又做了一件让同行颇为称赞的事情——他将本来准备在北京荣宝斋进行展览的数十幅精品佳作拿出来,诚邀爱心人士认购,并将认购善款捐赠给江苏省慈善总会,用于乡镇卫生院抗疫防疫事业。
在这些作品中,有《春风》《万里念江海浩然天地秋》 《清谈》 《画中本有诗何必再为题》等中国画作品,画风清新淡雅、情景交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被佘玉奇的义举感动,相继题写“广种福田”“深种福田”八个字。“福”对于佘玉奇来说,是难言的幸福。作为一位美术家,他坦言“感谢命运,与美术相遇” ;作为一位公民,他难以抑制心头的那份对奔赴一线战“疫”的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希望给每一个平凡的他们送去自己的祝福。
佘玉奇8岁开始学画,至今已快50年。半生绘画,成绩斐然,他却一直感觉自己仍然是个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探索依然在路上。他是美术教育家刘子美的最后一位学生,后转师美术家宋玉麟先生,先贤前辈的风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美术事业。2018年初,佘玉奇举办了一个主题为“人间至味”的画展,如果说他的山水画因为特立于江南山水绘画的繁茂森林之中,那就是他在绘画中注入的“人生百味”的不同了。佘玉奇的人生经历很丰富,曾经是一名军人,而今是一名美术工作者。他所经历的每一个岗位,都成为人生难得的滋味被他珍藏在心、表达在绘画中。正是因着这些简单、直接的感动,佘玉奇在深究创作中的种种理性问题的同时,更多考虑如何去创作能够感动自己且感动别人的作品。“那样的作品,一定是表达真善美的作品。 ”佘玉奇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生命的副本,拉长个体生命的高度,汇聚对世界的认知和热爱。
佘玉奇创作题材以江南山水风景为主,他的太湖景致吸收了前辈名家的优点,又呈现出自己的面貌——既有气势,又不失温润细腻;既有北派山水特征,又刻画精微,画面有势、有险、有情、有意。著名书画家喻继高评价道,佘玉奇的作品底蕴深厚,总是表现出凝重优雅的气质和有如沉吟的诗歌般意境,这种意境是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气象。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佘玉奇心中有两个山水,一个是大自然山水,师造化;一个是心中的山水,遍摩中国历代名家山水,师古人。他的山水可望、可攀、可居、可思,描绘的是祖国的青山绿水和大好河山。
佘玉奇非常善于营造画面意境,他追求形意交融、情景双生。他的作品中的山水,与人生经历中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而将生命中的情感积累转换成绘画语言,需要的是创新性的绘画语言。比如, 《山居者知山》《东方欲晓》 《雨馀山更佳》 《秋山几重多》 《松山高士图》 《山静似太古》等作品,反映出他多样化的笔墨探索。他在小写意的基础上,突破了一些传统格局,用色用彩更加大胆,对纸张、笔墨和色彩的把握都恰到好处。他创造了‘三、三、三、三’的排列组合方法,即‘三块石头、三棵树、三座房子、三只鸟’ ,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对每一件作品,甚至每一个角落、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片云彩,都有深入的思考、精细的描绘。
“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必然是一个有‘洞彻心源’悟性、有‘清明广大’境界的学者。 ”老师宋玉麟的话,一直影响着佘玉奇,他始终保持了诗文、绘画同步前行。在朋友眼里,他是诗词歌赋无所不读。佘玉奇的散文多写心境,或借事写心,在《人生如茶》中,他把小小的茶杯比为大千世界,写道:“其实,人的生存需要极其有限,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还望着锅里? ”这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让他的山水画贯注着一种清彻、澄明、静穆、幽远的诗意。
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他努力去融汇技术、艺术与道,形成一种涵化他独特的人格修养的绘画境界。佘玉奇的画“一切景语皆情语” ,他关注着四季变化,也关注着随之变化的人的情绪。飞雁、远山、轻雾……都成为他寄托情绪、情思的对象。 “一篇文章也好,一幅画也好,都是我内心世界的反映,都是灵魂的折射。 ”佘玉奇说。他借山川形貌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借形写意,借情御景,用山水实现自己情感表达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山水才最终实现了从景入境的意境升华。
在创作的同时,佘玉奇一直在江苏省美协从事美术家的组织协调工作。对他来说,“两手抓”意味着工作时间是“5 + 2”和“白+黑” 。“有时候一天下来,整个人非常疲惫、焦虑。但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成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在为美术家服务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滋润,自己的灵魂也就有了高度。 ”佘玉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