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刘汉再画拓荒牛,“我画的是中国人奋进的脚步”
将近40年前,他在珠江边上,有感于拓荒者的甘苦,画出《拓荒牛》为他们鼓劲;今天,他又来到上海临港,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加油。他,就是我国著名画家、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刘汉先生。2020年8月28日,刘汉将画作《拓荒牛》赠与上海临港集团。当年,他在珠江边为改革者造像时,人到中年,而今,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点上再绘宏图时,他已年近九旬。
珠江边雨中萌发《拓荒牛》创意种子
刘汉在画《拓荒牛》之前没画过牛。1980年代初,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改革拓荒者出现了。刘汉的夫人,当时正参与广州一家糖厂的建设,刘汉目睹了雨天在珠江边上的临时工棚里,糖厂基建科长正蹲在那里搞设计。而后,他来到深圳,又深刻感受到拓荒者的勇气和步伐。于是他构思创作出《拓荒牛》,图中题诗为:风吹雨打不回头,骨瘁筋摧莫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刘汉要用艺术作品来为顶着压力前行的拓荒者打气。
■刘汉《拓荒牛》 1992年
当时,全国的报纸都竞相刊登这幅《拓荒牛》。《工人日报》连续三年三次刊登《拓荒牛》。刘汉说:“你们就不能登点别的?”对方答道:“这幅画有特殊的意义。”
当时,天津一家工具厂厂长搞改革,被撤职,到工人日报来申诉,他讲了很多甘苦,他说到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刘汉《拓荒牛》的那首题诗。报社群工部主任把这位厂长请到家里,厂长一进门看到墙上刘汉的《拓荒牛》就傻了,说“这就是我呀,怎么在你家里?”后来群工部主任帮着这位厂长去翻了案,恢复了职务。
刘汉说,这是我最心动的画,是改革开放使我动了心。时隔将近40年再画《拓荒牛》,刘汉又有了新的体会。他说,当年拓荒牛的背景里下着雨,而今天的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很自信,气氛很明朗。但我们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是中国人在奋进的年代。
■刘汉先生赠与临港集团的《拓荒牛》
解放前,刘汉曾在上海念书,目睹外滩公园“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耻辱铜牌。当年父亲曾拍拍他的肩说:“你是不是感觉被侮辱了,你好好读书,长大了,去把它拆掉。”
长大后,刘汉果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月就报名参军,加入了中国人奋进的步伐。
玩画的少年变成了持枪的战士
刘汉原籍广东中山,1932年他出生在辛亥革命先驱家庭。父亲刘石心创办了早期进步刊物《劳动者》,伯父刘思复为同盟会华南支部支部长。
因为父辈与徐悲鸿、高剑父相熟,徐悲鸿常抱着小刘汉讲故事,也夸他画的小马有意思。
1949年,刘汉从香港回到广东报名参军,他进了部队文工团当戏剧演员。在地方上工作期间,刘汉听说了一个地主要把财产分散到穷亲戚家,因为穷亲戚不肯帮着隐瞒,竟被地主打死的事件,刘汉将此事画成了连环画,投寄给《珠江农民报》。
几个月后,某次出差途中,大雨突袭,刘汉正找地方躲雨时,突然发现桥边小卖部的山墙上,赫然刷着他的连环画作品。刘汉一时呆立在桥头雨中,当天彻夜难眠。
他说:“从此,一个玩画的少年变成了持枪的战士,画笔就是我的枪。”
■刘汉《少女》 1993年
《红旗谱》为啥只画了第一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连环画创作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留下三部经典巨作中,就有刘汉创作的《红旗谱》(另外两部是《山乡巨变》和《我要读书》)。可是刘汉表示,当时画连环画,完全是为了养活自己对中国画创作的追求。
刘汉学的是油画,他曾获得过广东省首届青年美展一等奖,1959年创作的油画《百色起义》,入选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作品现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但著名国画家周昌谷先生鼓励刘汉走中国画的创作道路,在不断研习中国绘画和绘画理论的过程中,刘汉渐渐有了自己的追求。
小说《红旗谱》是刘汉心头所爱,他好不容易得到了创作连环画《红旗谱》的机会,就去河北保定农村采风,这一去就是半年。
有一次在保定坐长途车,看到一个老农,正是《红旗谱》中活生生的老驴头形象。刘汉就一路观察,老农下车,他也下车,一直跟到老农的家门口。但由于当时没有记录下来,过了半个月要画老驴头时,刘汉却怎么也画不像了,后来只好用别人的形象代替。这事过去了几十年,刘汉还是深以为憾。
刘汉采风回来积累了一大摞速写本,各种农村场景他都印在脑海里滚瓜烂熟。他把速写本统统塞进床底,整个《红旗谱》创作过程中都再也没有打开看过。
当时连环画创作一般都是用传统的工笔白描,而在《红旗谱》中,刘汉尝试用国画写意方法,由此影响巨大,1960年代的美院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刘汉的《红旗谱》。
遗憾的是,连环画《红旗谱》计划中有四部,只出版了第一部,刘汉的第二部画稿在邮寄过程中遗失了,于是,第三、第四部刘汉也就没有再画。
■刘汉先生
个人的气场要随时代而壮大
1955年从部队转业后,刘汉曾三次考美院,却都没有考上。有意思的是,1984年,刘汉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第二中国画教研室主任。
问起他后来为什么要选择到大学美术系教书?刘汉直言,我认为当时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不对的。刘汉要把他长期的美术思考在教学中试一试。
他说,中国人学素描不能照搬西方,因为中西哲学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比如画中国画的人,学素描必须融入线条。
在课堂上画模特,刘汉要求学生不能对着模特边看边画,要背对着模特,扭头看一眼,回头画一会儿,学生只是先记个大概,画了之后再看再修改,这样就有整体效果。
■刘汉《夜月景阳冈》 1993年
刘汉还提出了书法对绘画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上中国书法的发展比绘画快得多,中国人虽然讲究书画同源,但事实上,在发展过程中,书法已经成了绘画的老师。于是刘汉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起来就“抡”一张书法,练练浓淡枯湿的感觉,时间长了,对于绘画上的线条运用,就会大有提高。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刘汉都要求把书法学好,还不能光临摹,必须能把线条打乱了重组,造就自成一家、媲美古人的书法,再融入绘画创作,就能获得创新。
■刘汉《阿娣》 1995年
关于线条的节奏观以及对中国画革新的意义,是刘汉40年前就提出的,30多年前,他还大声呼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能力,这些深度思考,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三四十年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回应。
刘汉自己的艺术气场也跟随者中国人奋进的脚步而壮大。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他颇为豪气地表示:“我年轻时就参军,见识了大时代的变化,跟随着大时代,个人的能量和气场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要把自己融入中国人奋进的脚步声,将来中国的艺术应该有更加强大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大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