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物-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展在京开幕
2018年1月19日下午,由腾讯研究院主办、观唐文化策展的“觉·物——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751D·PARK第一车间隆重开幕。这是一场大众日常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发生关系的跨界展览。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共展出14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分为“觉”和“物”两个部分,分别对应数码时代对硬件的过分依赖和以此为背景而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两个方向展开探讨。展览通过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及新媒体艺术这些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艺术家对于“过载”这一主题的理解,并对“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用艺术语言探讨信息技术深度介入生活的科技伦理。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致辞
展览学术顾问费俊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致辞
在谈到本次展览艺术家的选择时,费俊教授说“这次展览有意识的遴选了年轻艺术家。我觉得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这些80后、90后的艺术家,他们更关注互联网科技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一些问题意识的普遍关注,显然年轻人更敏感,我想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第二,尽管这些作品未必在这个学术上有多么深的观念,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反应和思考问题,因为这个展览其实公共性非常重要,我们更在意这个作品是否能够来反射这些问题,而不希望就在公众对它的解读上有自身困难。”
嘉宾观看展览后合影
互联网时代,VR、AR、直播、短视频等等通过小小方寸屏幕,渐渐占据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心里的感觉。觉知物,物生觉,科技借手机之物在感官上制造愉悦体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深陷其中而丢失自我?今天的“人”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地“物化”,这种物化甚至不是一种来自社会制度的内部逻辑,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科技的切实感受。近年,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可谓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乐此不疲地跟随、使用技术进步的每一个成果时,是否已经意识到,科技在我们大脑中植入了机械的逻辑和指令——每隔三分钟,我们就习惯性的翻看手机,刷刷朋友圈,即使手机没有收到任何新消息提示。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手机可以被视作一个标准物,一块屏幕连通着外部世界和人类心灵。在移动互联网发达之前,丢手机还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直到滴滴打车的出现,出租车司机说再也没有捡到过手机了——电子设备与人越来越亲密,甚至已经出现了人体嵌入式设备。“物”部分呈现艺术家念家雯、黄智铨、徐幸媛、袁越、刘舒頔、侯旋、李金徽7位艺术家的作品,不管是在符号上,还是意义上,他们从“硬件”出发,以具体的现实触发观众切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