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画的特点
国画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在审美追求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技法特点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意境的追求、独特的观察方法、笔墨技法体系。
意境的追求
中国山水画重意境,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所著的《山水画序》中就提出了“畅神’说。畅神是画家的精神情感借山水予以抒发之意。山水画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由此而达到畅神。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中“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倡导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倪瓒提出“逸气”说,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独特的观察方法 四维的时空观
中国画所主张的观察方法与西画的观察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西画中不管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创作,强调表现瞬间时空中的景象。其观察方法也在于把握特定时空中的景物特征,不论是整体观察还是局部深入观察研究,都要求是定点的。在画面上则力求再现这一特定空间的景象,所以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透视理论、光色理论等。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边走边看”,在看的过程中不断揣摩、构思,迁想妙得,方可形成构图。清代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体现了他强调深入大自然观察、体验的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边走边看的观念。“搜尽奇峰”是个过程,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方可进入创作的阶段,这是宏观上的主张。具体到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也要进行动态的观察,边走边看,记录高碰最触动心灵的景致,而后构图时,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构筑在一起,创造出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画面。在这里,画家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三维的空间,而是一个包含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或者说,中国画构图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可以把不同的空间景象和不同时间存在的景象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而毫无拼凑之感。
笔墨技法体系
笔墨,指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由此创造的艺术效果,从广义上它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中国画的笔墨是历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山水画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笔墨技法体系,山石、树木、云水等都已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程式符号语言,例如树法、石法、云水法等,尤其是表现山石的皴法,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些笔墨技法,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还蕴含着不同时代画家的不同审美追求。它是构成中国画传统的基础,是中国画形式上的特点。
中国传统笔墨技法是通过长期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因此笔墨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思想情感也随之变化,用以表达时代情感的戚闭谈艺术语言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提倡“笔墨当随时代”态好。
求五代美术山水画特点
简述五代山水画特点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
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发展到了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能反映出五代杰出的山水画水准的有荆浩、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画家。
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山水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山水画大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无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的法门,这是中国山水画自形成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变蠢拆斗革和创新。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力,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而确立了中国式山水画的独特的表现方法。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带磨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是“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山石的特点,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地质结构形成了许多表现程式——即各种皴法。所谓皴,就是山石的脉胳纹理。所谓皴法,就是表现山石脉络纹理的用笔方法。早期的一些山水画山石无皴。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只用线条勾轮廊和简单的脉络,然后着色。自唐人开始以钩斫为皴,至五代荆浩、关仝,才真正开始了皴法的尝试。到了宋代,皴法基本完备,元代时皴法又有新的发展。按用笔规则大体可分为线皴(如披麻、卷云、荷叶、解索、牛毛、折带等皴)、面皴(如刮铁、斧劈等皴)和点皴(如雨点、豆瓣、钉头、米点等皴)三大类。
五代时期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和巨然。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战争频繁,大批知识分子隐逸山林,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荆浩是北方画风的奠基人,因长期的山林生活而熟悉了大自然。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的画体现了北方山的特色。石法圆中带方,皴法以短线为御坦主,皴染兼备,层次分明。他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的所谓笔乃是有勾有皴,他的所谓墨乃是有阴阳向背的效果。他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传世名作有《匡庐图》,图中画的是江西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其中石质坚硬,气势雄伟。关仝是荆浩的学生,晚年山水画成就超过了荆浩。传世名作有《关山行旅图》,山石轮廊用笔有粗细断续之分,皴法以线为主,皴擦加以水墨渲染,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
荆浩、关仝代表的是北方山水画派,五代南方山水的两大家是董源、巨然。
董源开创了江南画派,他的传世名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董源的山石画法是短披麻皴,其皴法为短促而带弧形的线条疏密组合,多用以表现江南的土山。后世文人画家以王维为宗,然王维的画早已不见,实际上皆以“水墨类王维”的董源为宗。
巨然是个和尚,他在南唐时随董源学画,皴法、苔点基本相似。他的皴法以大披麻皴见长,是长而交叠的带弧形的线条疏密组合。传世名作有《秋山问道图》等。《秋山问道图》的“道”并不是画家进山迷路问个道路,选择秋天的大山去探索,寻找的是美丽的风景,也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这是山水画的真实意图。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山水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4.五代时改首皮期山水画发展的概况?
答: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为主,在屏障上择写大山大水或松石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入于大自然中,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前者以荆浩、关同为代表,后者首推董源巨然。荆浩出身于士大夫,唐宋战乱中在太行山隐居,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代表作《匡庐图芹迅》。荆浩的追随者关同所绘北方山水更加概括生动,“笔愈减而核差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代表作《山溪待渡图》。董源善画草木丰茂的江南山水。代表作《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董源的学生巨然“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代表作《万壑松风图》《秋风问道图》。
15.五代时期花鸟画的特点?
答:花鸟画在当代基础上适应宫廷贵族装饰殿堂的需要,在西蜀和南唐有着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黄筌和徐熙两种风格,黄筌是西蜀宫廷画家,长期供职画院,作品多为应诏之作,表现题材是珍禽异花异草,在技法上用笔工整细腻,赋彩浓艳,所为双钩填色法。线色相容,几乎不见墨迹,体现宫廷贵族趣味,被成为“黄家富贵,徐熙野意”,“不唯各言起志,盖以写目所习,得之手而应于心也”。由于作者反映的生活情趣和选取的题材不同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也标志着花鸟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