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故事?
一、潘天寿的故事?
潘天寿是美术界公认的二十世纪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肩而立的“四大家”之一。
潘天寿的生日,是传说中的花节,他喜欢自己是“百花生日生”。所以成名后,他往往在得意之作上盖上“百花生日生”的印章。
母亲给他讲故事,教他背诗文,剪纸人,做灯笼,与父亲相比,潘天寿与母亲有着一种分外温馨的母子之情。但母亲在宁海农村反洋教的运动中,竟因惊吓而在产后去世。这一年潘天寿7岁。幼年的经历催生了他早熟、寡言和独立的性格,列强欺凌带来的家国劫难,埋下了民族自尊的情结让他一生挥之不去。
他从涂鸦到立志做中国画画家,缘于一本书。还在读初小三年级时,他偶然见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这是清代初版的一本中国绘画入门书,懵懂之中的他咬了咬牙,攒了几个月零花钱把它买下。
于是,《画谱》成了潘天寿学画的无言老师。他逐渐懂得了诗文、书法、金石以及画史、画理与绘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印刷粗糙,他少了细节的临摹;可也少了技法的拘谨。就像他几十年后,担任了美术界最高学府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时,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如同“盲人骑瞎马,奔驰在大沙漠中,无所息止。就这样五个年头,不知走了多少弯路”。
12年后,潘天寿投考有名的浙江第一师范。在政论考试中,潘天寿以母亲遭遇不幸的那场反洋教起义为背景,纵论时局。救国之情真切,忧民之心凿凿,打动了考官,在1200名考生中夺得第一。
浙江一师的校长,是经亨颐,有“一师的蔡元培”之称,是思想文化艺术教育领域里开一代风气的领袖之一。师生一同住校,朝夕相处,一师是南方新文化、新思潮的中心。
在这里,美育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一所学校竟有三间画室、200台风琴。比潘天寿高一个年级、上海中国画院第一任院长丰子恺这样描绘当时一师的感受:“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有人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潘天寿上的第一堂图画课是静物写生,写生一枚枫树叶。老师是李叔同。按理说,从小爱画画的潘天寿应是如鱼得水。拿惯了毛笔,从《芥子园画谱》中自学而来的他,第一次捏起木炭,学习西洋的素描课程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富有绘画才华的他是否得到名师的赞赏?
这枚小小叶子,也许就是判定将来潘天寿几十年艺术道路,艺术价值的那座沉重的天平。
(更详细的内容,请看4月12日、19日晚8时30分上视纪实频道《大师》栏目)
二、西安书法家王佩原名气大吗
一般吧。在北方名气大一些,南方知道他的人很少。
王佩原是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书画研究院西安分院名誉院长。他的作品其书法,线条流畅,其画,画风清雅,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令人赏心悦目。书画挂在商家的商店里面与商家所经营的商品格调浑然一体,也可说王佩原在书写的时候也是匠心独具,让藏家心悦诚服,其格调雅俗可赏。
三、宇轩现代青年实力派画家
宇轩,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他的画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他的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
他的画的构图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所谓“细细看,面面观,看地透,窥其穿”
风格上有劲健挺拔,雄浑大气的北方山水,清秀雅致,疏淡挥洒的南方山水;有造型严谨,颇守法度的画院之作,挥洒自如,但娱性情的文人山水;有设色艳丽,富丽辉煌的金碧、青绿山水;淡雅素朴,水晕墨张的水墨山水。
四、桂林唐忠民
唐忠民,字隐之,1971年生于桂林。自幼学习传统国画,师从徐家珏老师、张伟平老师;书法师从上海刘小晴老师。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系,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作品《归》获“广西八桂群星杯”铜奖。
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十余年,历任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美术编辑,《中外少年》、《蓝狮子经纪人》杂志艺术总监;编辑设计多本书刊,多次荣获全国全区书刊装帧设计奖。书画作品多次参加慈善义拍,被个人及单位收藏。现为独立出版人,桂林市金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艺画廊总经理。桂林南方书画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