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局电视剧全集28集吗?
一、局中局电视剧全集28集吗?
居中局电视剧全集是28集。
《局中局》是由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品,刘江执导,于和伟、许晴、殷桃、王伯昭、鲍蕾、孟霞主演的都市商战剧。
该剧讲述了两个失散多年、彼此毫不知情的双胞胎兄弟,互相沦为替身的故事。该剧于2006年12月13日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首播。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书法大学的校长是谁呢?
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创立,开了新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专业的建立离不开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诸位先生的筚路蓝缕之功。
面对着中国传统书法的衰落,他们秉持着“为往圣继绝学”和“敢为天下先”的信念,毅然担负起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陆维钊先生在接待外宾时挥毫
书法、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作为这门艺术的传衍方法,最主要的是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的方式,过去主要的都是由老师(多数是文学或美术老师)来兼任的。1949年前,小学有写字课,美术院校的国画系曾开设过这两门课,是作为中国画学生的基础课而设置的。1949年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连同国画系也一齐被取消了,当然更谈不上讲授这门课或建立这样的专业了。
我院1949年前是全国唯一的最高美术学府,很重视书法篆刻教育,1949年后的命运也同其他艺术院校一样,被取消了。作为绘画系中国画科的毕业生,画都挺不错,但在画上都不会题字落款。有的能大胆题写的,但字与画极不相称,甚至反而破坏了画面的完美,不得已只得去找潘天寿、诸乐三等老先生代笔了。
1957年,批判了“虚无主义”,不重视国画的现象有了改变。1958年,我院恢复了国画系,从旧社会来的书画家,开始被重视,任命潘天寿为院长,邓白为系主任,在潘天寿等先生的倡议下,国画系又恢复了书法篆刻课。
1957 年中国画系分科教学计划草案(选页)
1962年3月文化部在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工作会议时,潘天寿院长在会议上谈到全国国画系基础课设置问题时说:“现在学国画的学生,不会在自己画上题字,这简直是笑话……
国画系不但要学书法、篆刻,应设为必修课。”接着谈到全国和将来的忧虑并呼吁:“现在中小学还不能开设书法课,但应在少数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书法专业,以培养书法人才……
书法篆刻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必须继承。要抢救遗产,如果再不抓书法教育,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与会同志和文化部领导,都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个建议。
会议最后决定:全国各美术院校国画系应设书法、篆刻课,有条件的先开设,缺少师资等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早开设;试办书法专业的任务就委托浙江美术学院去筹备。
自此以后,我院国画系一、二年级开设书法课,三年级设篆刻课。筹备书法专业的事,由潘天寿亲自组织了一个以潘天寿、吴之、诸乐三、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刘江的七人小组,并指定由陆维钊先生具体负责,刘江协助。
后又婉转地批评说:“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的制订,应由有教学经验的助教代劳。”而讨论由陆维钊起草的古汉语教学大纲,讨论中补充意见不多就通过了。篆刻教学大纲根据讨论意见,仍由我补充修改,再由诸先生补充修订后,在下一次的讨论中通过了。
1962 年书法讲授提纲第一次审查会议记录(手稿)
首都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创立书法专业教育的大专院校,校长欧阳中石,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三、叶一苇的社会评价
叶一苇是国内少数理论与创作并行的篆刻大家,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两个过程;叶一苇着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结合,并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称其为“诗心造印”。 叶一苇著有大量篆刻理论著作,现在很多活跃在印坛的中青年篆刻家都得益于其篆刻理论。
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叶一苇是令人尊敬的长者,诗、印、书、文诸艺造诣之精深,做人立德风神之超迈、虚心谦和、老不辍学,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大家。对一苇先生的“诗心造印”,我的理解是:将篆刻创作的印语内容与形式美紧密结合,提升了篆刻艺术的内涵,极大地增强了篆刻艺术的欣赏性,令人玩味其中,乐趣无穷……我印象深的有几方印:如椭圆形的朱文印《求实》,“求”字疏朗颀长,俯首探向缜密饱满的“实”字,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形象生动;葫芦形的印中只刻一个朱文“闷”字,视觉一般,思索一下,是《闷葫芦》;白文大印《印印泥》,粗犷的线条,大块的留红,让人联想到“印印泥”的沉稳厚重;圆印《公私》二字,“公”字占位大,“私”字占位小,形式简约自然而意味深长;《割席》一印,“席”字用象形古文,既是白话,又是朱文,妙趣无穷……一苇先生的印作中,此类例子很多,每每读到,令我拍案叫绝。
叶一苇的长子叶南生:父亲是个很传统的文人、很严肃,平时话不多,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大多时候都在创作。有时看到他午休,其实是闭目思考,甚至在打腹稿,起来后马上创作。不过,他的生活要求很低。记忆中,他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工资全部给母亲,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抱怨。他甚至不会开液化气,只会开水龙头,因为要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