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3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一、诗词鉴赏(3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小题1: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小题1:贬谪之恨,思乡之愁。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二、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诗
章 来源莲山课件
汪红英古诗文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别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我认为必须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探求规律选好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习惯和方法,对此,我总结出了“读、品、联、析”四字鉴赏法。“读”,即通过读诗文,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通读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认知,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词查词典,提出学生注意多音字多义字,并能“因境意义” “因义定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要结合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分析概括主旨,例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到时,先是结合背和词人的生活现实,初步理解,然后范读,齐读,指名读,边读边正音,读出节奏,再让学生结合初步理解进行讨论分析,感知作者在问中抒发的浓浓的思念家人的感情,“品”即抓重点问,品味语言如我在导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品味语音的艺术性,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读后,你认为诗中描写茅屋被大风“摧残”的诗句是哪些?风大重点体现哪几个词上》“卷”改为“吹”好不好?课中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引导学生点评,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品味出了“卷”字体现风特别大,对应上文的“怒号”而“吹”则不所形容出“风”的特大与上文也不照应,通过品味照词句,同学们对诗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理于同学们在时的写作时对用词的注意。
“联”,即展开联想,体察意境,理解领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必须调动大脑已储存的原有知识并联学阅读材料的语境,主题等筛选“情节”复述物景;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联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体会,想象“老翁逾墙走”的场景,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跳过去的”有的说:“老翁有轻功”。纵身一跃便走了,还有的说:“老翁搬来一把椅子,然后登上梯子,这样爬过墙的”等等,答案各异,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丰富,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析”即分析手法,概括特色,在领会诗文意境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从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物象运用等角度分析诗文的表现手法,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时,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进行品析,理解匠心独运的描写,创设了想象。萧条秋景的空间,点染游子的天涯思乡之情,作者的借景抒情之意跃然纸上。
几年来,我运用“读、品、联、析”四字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效果不错四字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为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让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有效方法。
ww w.
5 Y k j.CoM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三、谁告诉我怎样进行古诗词鉴赏?详细点
诗词作为我国一大文学特色,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情感的角度,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中考也将“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列为考点之一。那么,如何赏析呢?拿到一首古诗词,除了反复朗读来体会其中的韵味,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尝试。
一、明意象
每一个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寓情于景,寄情于物是惯用的手法,从而在古诗词中形成了一些长用的传统意象。这些意象让读者于情景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效果。了解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领会诗歌的主旨。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知道“夕阳”往往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云”表现游子漂泊,“蓬草”象征离散。诗中“孤蓬”、“浮云”、“落日”连用,渲染出离别之时的悲凉,朋友孤身远离,诗人的失落留恋之情跃然纸上。再加上“班马”一词,“班马”意为离群的马,写离群之马嘶鸣实写离人之凄凉。这些传统的意象既描绘出了凄美的离别图,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二、抠字眼
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语言最凝练的一种文学体裁,将丰富的情感,传情的景物等浓缩于几十个字当中,容不得闲言。为了追求新意,古代文人下足了功夫,如众所周知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一个“绿”字写活了春色,一个“敲”字道出了夜阑人静。所以,我们亦可通过抠字眼、挖深意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字词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新头。
该词是李煜自述囚居,书写离愁的作品。开篇即是“无言”,人在什么情况下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单纯的情感容易说明,复杂到极至的情感总是难于说破。这种无言包含千般感受,万种滋味,因为“”,所以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述,于是只能给我们一个沉默的表情,一个落寂的背影。不仅是“无言”,而且是“独上西楼”,摄尽凄婉的神情。再是一个“锁”字。一个“锁”字,不仅锁住了清秋,更锁住了语言,锁住了心灵,锁住了一切美好和欢乐。所以有人评点“‘锁’字极重,囚徒之意也。”
三、查典故
古人作诗往往用典,“用古事古论暗藏其中,若出诸己”。借古喻今,借古讽今,都是常见的手法,读这些诗,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诗意。因此查典故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题者往往会在注释中注明出处,答题是可要留心字面背后的故事。
如夏完淳的《别云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清代少年爱国志士,在这首诗中,他共用了七个典故,首联中的用典书中已注明,“泉路”一词也能读懂,仅作一例加以说明。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毅魄”指忠魂义魄,取义于屈原的《九歌 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又,的老师陈子龙的《辽东杂诗》亦云:“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作为学生,以视死如归及誓死不休的实际行动,向老师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撼人心弦,激人奋起。
四、重修辞
诗词讲究修辞,特别是格律诗,对颔联和颈联要求完全的对,此外,为了在诗词中的造诣,修辞也犹为重要。互文、比喻夸张,借代,设问等频繁运用,且往往推陈出新,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境界,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快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正是我们赏析的重点内容。如王观的《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如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此词写尽“惜春”、“惜别”之意。开头两句的比喻别出心裁,反意创新。一方面写出了送行路上的风景,水柔山健,春光旖旎;一方面又满是作者款款深情。全诗虽明白如话,却又情意俱在。好一个“眉眼盈盈”。
五、用想象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诗歌赏析既要通观全篇,又要着眼词句。多多尝试定能读出诗韵,品出诗味,如同与诗人执卷细语,共同探寻诗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