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意境唯美的古诗词
一、桃花意境唯美的古诗词
桃花意境唯美的古诗词如下:
1、《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春日》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3、《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二、诗经.七月》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的诗句有哪些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三、诗经桃夭中“桃”这一意象的作用
《诗经》这首桃之夭夭,是首贺新婚歌。桃之夭夭,愿意是桃花灿烂繁盛的样子,一派春天景象,这里同样以此比兴新娘子的魅力容貌、妖娆美好。
四、诗词中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好的景物描写可以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出丰富的生活画面,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主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然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有的诗篇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它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风景、风俗画面,把绚丽多彩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事物的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幽雅、浓郁、含蓄、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自然就贪略了诗的深层底蕴,收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例如《卫风·硕人》一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因为全诗经赞美为基调,所以描写的景物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给人以欢悦、美好的感受。诗的最后一章是这样描写的: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这里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描写黄河水势汹涌澎湃、浩瀚无涯的壮丽景色,以衬托庄姜出嫁时的气派之盛。“施罛,鲔发发。葭揭揭”是庄姜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机勃勃、活泼向上的欢乐景象,这正是对庄姜出嫁时喜兴心情真实而形象的烘托。以上景物描写还对庄姜的美丽、身世的高贵以及浩浩荡荡高大健美的随嫁队伍都是很好的烘托,给人以含蓄优美的艺术享受。
又如《卫风·氓》中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休弃回家、路过淇水的时候有两句景物描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被休弃是一件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情,在路上又遇到了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淇水,水花溅湿了她的车围子,好象淇水对她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有意采取了暴虐恣肆的态度。这就把女主人公悲伤的感情融于景——无情的淇水之中,景又反过来有力地烘托出她遭受不幸的悲苦凄凉的心情,给人以哀惋、凄楚的感觉。
以上两例都涉及到了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两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情不同,她们对水的感受也不一样;同样是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是烘托了两个不同心情的人,所以景物描写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下边我们再看看《王风·君子于役》一诗,该诗第一章有这么三句精彩而感人的景物描写:“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下一章略同)《君子于役》是表现役夫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这三句景物描写是从鸡栖、日夕、羊牛归来的景物烘托出思妇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日之夕矣”是说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正是行人当归、合家欢聚的时候,当归不归,就使思妇怀人的希望落空,就不能不加深思妇的思念之情了。另一方面,“日之夕矣”的景色,在思绪满怀的思妇看来,是暮色已降,周围是苍茫迷蒙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这就自然地增加了思妇的怀人之情。从“鸡栖于埘”,“羊牛下来”两句里,生动真实地描写出:思妇看到,在红日落山的时候,成群的鸡、羊、牛都回来了,上窝的上窝,进圈的进圈,各有归宿,自己的丈夫却连禽畜都不如,还远在天涯一方,不能归来。这么几句景物描写,通过对思妇愁思环境气氛的渲染,很容易引起思妇的联想,即即景生情,所以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情境,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以上各例均出自《风》诗,就是以赋见长的《颂》诗也不乏景物描写的佳例。例如《周颂·良耜》有这么几句: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良耜》是一首周王在秋收之后答谢社稷之神的乐歌。诗人是怀着一种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来进行景物描写的,所以全诗充满了赞美的情调。“挃挃”是收割庄稼的声音,好象今天说的镰刀唰唰响,这就表现出一个喜气洋洋的大丰收的收获场面;“栗栗”是形容收获的数目之多,这就是把大丰收收更具体化、形象化了。“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是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大丰收的具体景象。“百室盈止”,“百室”在这里也是夸张,极言其多,这句是说所有的仓房都装得满满的。常言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所以“妇子宁止”,丰收了,粮食满了仓房,老婆孩子自然是高兴,安闲无事了。以上有关大丰收的景物描写,就把诗人在大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形象而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暗显示出来的,这样就能创造一个动 人的、形象的意境,使诗歌就更含蓄、生动、风趣、幽雅,更富有诗的意境。例如《豳风·七月》每章都有关于农事和节令方面的景物描写,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鸣,八月载绩”,“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等等。这些景物描写形象幽雅,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在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从而反映出他们劳动的艰苦和繁重。尤其是该诗的第五章景物描写别具特色,甚为精彩。为了分析方便,现把该章抄录于下: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是紧接上章“四月秀”而来,诗人用一般的物候现象,表示出时间的推移。不过,诗人把斯螽、莎鸡这两个小昆虫的动作写得很细腻,活灵活现,美妙动人,从它们的得意的“动股”、“振羽”的动作里,我们知道这正是昆虫最活跃的盛夏季节。“七月在野”四句是写蟋蟀,蟋蟀先在田野里活动,再入屋檐下,再入户,入床下,从蟋蟀活动的处所由远及近的转移,暗暗点出气候渐渐冷了。这四句景物描写没有用一个表示秋冬寒冷的词,就把季节的变迁、天气的寒冷写得形象具体,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看得见、身临基境的感觉。同时,对下文写“穹窒熏鼠,塞向户”,农奴们作着简陋的过冬准确,也就显得自然,顺理成章了。
在《召南·摽有梅》一诗里,每章的开头用梅子落的景物描写,说明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年华的消逝,求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的心情。全诗是这样的: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已逾婚期的女子希望男子及时来求偶的诗。诗的每章的第一、二两句是描写随着时间的流逝,梅子的果实坠落得越来越多了,生动形象地比喻出女子青春年华消逝的程度。第一章是说,树上的梅子还多,比喻女子正是青春年茂之时,希望求婚的男子“迨其吉兮”,要趁着吉日良辰赶紧来求婚。第二章是说,树上的梅子“其实三兮”,尚存不多了,已经落下了大半,比喻青春年华已逝去了大半,好景不长了,求偶的要求当然就迫切了,顾不得选择吉日良辰了,所以要求求婚的男子“迨其今兮”,希望抓紧时间马上就来求婚。第三章是说,树上地梅子已经落完了,地上的梅子到了需要用筐来装的时候了,则是女子容貌衰退、青春已过,求偶的心情最迫切的时候,所以她殷切地希望男子“迨其谓之”,只要告诉她一句爱她的话,则可立定终身。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巧妙地采用了梅子坠落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女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大,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的心情。此诗通过景物描写,把抽象的干巴巴的时间变化,采用形象化的比喻,变成了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使女子对感情的表达显得更真挚感人,增加了诗的抒情意味。
三、《诗经》中有的景物描写就是比兴手法,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
《诗经》里用比兴的时候,常常是从周围的自然景物写起,是周围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怀。所以,比喻借助于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豳风·东山》有这么两句景物描写:“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这是在秋雨凉宵中战罢归来的战士看见的自然景物,在这里兼有比和兴的作用。诗人通过对在桑间蜷曲着身子的蜎的描写,和下两句写归途中的战士“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形成鲜明对照。这就容易使战士触景生情,形成一种悲凉的气氛,感到无限的凄苦和心酸。
《诗经》里大量的比兴则是用在每一章的开头。例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每章的开头都是比兴,也是很优美的景物描写。首章是用火红的桃花开得鲜艳茂密,比喻嫁女的娇艳美丽,容姿焕发;第二章是用累累的果实比喻嫁女婚后生儿育女;第三章是用桃树叶子繁茂比喻嫁女身体健康。这些美丽、形象的景物描写,造成一种轻松、欢悦、清新、优美的热烈气氛,表现出诗人对嫁女的美好祝愿。
《秦风·蒹葭》也是用比兴手法描写景物的一首好诗。诗的第一章是这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开头两句,诗人用茂密的蒹葭结满了白绒绒的霜雪开端,描绘出一幅露重霜浓百草凋零的清秋景象。在这容易引起诗人情肠的景色里,诗人神魂颠倒地思念起意中人来了。她在什么地方呢?眼前是一道弯弯的秋水,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使诗人眼花缭乱、恍恍惚惚,好象意中人就在眼前,可望不可即,没有办法到达她的跟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用比兴手法的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幅肃杀的清秋景象,就把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痴情迷罔、空虚惆怅的心境渲染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