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千古绝句(王昌龄采莲曲古诗词赏析)
一、王昌龄千古绝句(王昌龄采莲曲古诗词赏析)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一首描写采莲姑娘的歌。诗的开头两句从梁元帝《采莲曲》“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化出,又匠心独运,用动词“裁”和“开”直接将莲娃和莲花融为一体。
荷叶青翠,罗裙碧绿,用一“裁”字挽合。罗裙本来是巧手裁成,那亭亭荷盖,却也似乎是造化精心裁就。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字在这里又得到了妙用。这里,罗裙向荷叶借到了鲜活的颜色,荷叶向罗裙借得了生动的风韵。芙蓉如何向脸而开?“开”字用得奇,也用得切。采莲姑娘的粉红色的笑靥不正像两朵芙蓉在双颊绽开吗?这里,人有了芙蓉那样明艳的容颜,花有了人那甜蜜的情思。人面芙蓉,罗裙荷叶,相映生辉。
三句以“乱入池中”承上,“乱”,混入,杂入。女貌似花容,荷叶如罗裙,本已人、花难辨,莲舟更入藕花深处,人与花已融而如一,看而不见。在焦灼的企望中,菱歌乍起,柳暗花明,始觉人在塘中。
这首诗写采莲姑娘之美,注意到了审美的艺术距离。诗人始终把莲娃置于水乡的本色风光——荷花荷叶之中,既和谐,又适度朦胧。若隐若显,似幻似真。这种蕴藉、空灵之美更容易燃起人们的企慕、期待之心,召唤人们去热烈地追求。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尺幅兴波,层折起伏。由隐约能见,到“看”而“不见”,由目见到耳闻,到心有所觉,看、闻、觉分别诉之于目、耳、心,其情也逐渐走向纵深。
二、志南和尚的绝句 赏析(内容、修辞、情感)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三、绝句古诗赏析,在线等 最好有问题谢谢了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描写秋的诗句都是肃杀,悲凉的,但诗人却反其道行之。结合首联及颔联,作简要赏析。 首联,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颔联,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2,尾句“便引诗情到碧霄”,有人说“引”字用的好,好在何处? 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